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揚州,揚子江畔的“好地方”;榆林,黃土高原的“塞上明珠”。從2016年起,因東西部協作而結緣攜手,兩座歷史文化名城開始了一場跨越1500公里的“雙向奔赴”。
優勢互補強化合作,招商引資壯大產業,消費幫扶振興鄉村,人才交流凝聚合力,共建共享普惠民生……揚榆對口協作打破單向幫扶的固有模式,進一步拓展廣度和深度,走出了一條雙向奔赴、攜手共贏的創新發展之路。8年間,累計實施協作項目829個,蘇陜協作資金投資超16億元,帶動榆林當地30余萬農村人口增收近10億元。其中,第四批揚榆協作工作組輪替交接以來,推動落地項目70個,實際到位投資80.83億元,位居江蘇省第一。
這些硬核數據的背后,是揚榆協作交出一份高質量新答卷,是兩地矢志打造東西部協作的新典范,是共同譜寫為全國大局作貢獻的新篇章。
從“輸血”到“造血”,黃土高原上演“產業革命”
榆林市清澗縣寬州鎮韓家鹼村的一座現代化廠房里,帶著紅棗清香的掛面正在清水中翻滾著。這是揚州人戴興泉投資的俊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建在山溝中的掛面廠俯瞰圖
“上百次配方試驗,誕生了全國首條紅棗掛面生產線,面條既有陜北人偏愛的勁道口感,又融入了揚州面點的精致工藝。”戴興泉拿起一包剛封裝好的紅棗掛面說,“產品一經上市,廣受消費者追捧。”
成立于2022年的俊雅公司,已成為當地拉動產業、吸納就業的龍頭企業。“我們通過蘇陜協作機制,將揚州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與清澗的資源進行有機嫁接整合,助力鄉村振興。”戴興泉告訴記者,黑毛土豬養殖是清澗縣的特色產業,也是他們公司重點發展的項目。
在清澗石嘴驛鎮養殖基地,上千頭黑毛土豬每天都在“滿山”跑。養殖戶老馬指著自己新蓋的磚房,笑出了一臉褶子。“俊雅公司不僅包銷,還把我們納入產業鏈股東。現在咱也不怕豬價波動了。”吃著清澗蕎麥、喝著山泉水的黑豬,無論是生豬肉,還是變身醬香獅子頭,它們一路南下,在揚州城被搶購一空。
揚州的資金、技術與市場渠道,嫁接榆林當地的資源稟賦,催生出“東部研發+西部轉化”“揚州訂單+榆林基地”的揚榆協作模式,一場“產業革命”正在黃土高原悄然發生,折射著揚榆產業協作的深層邏輯。
橫山區雙城揚州鵝養殖示范基地內,揚州援陜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捐贈的5000只“鵝二代”正在搖頭晃腦地嘎嘎叫著。它們的“父輩”是2024年從揚州跨越1500公里落戶榆林的“先鋒部隊”。基地通過揚榆協作橫山區聯絡組全程指導訂單養鵝、揚州公司訂單回購鵝肉的模式進行養殖,首次投放鵝苗5000只試驗養殖,公司實現銷售65萬元,凈利潤達2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務工120人次。
與此同時,“揚州鵝”成為綏德秦泰選種養殖公司的“心頭肉”。該公司采用“林下養殖+生態放養”和“基地+農戶”的模式,年出欄量達5萬只,成為當地致富農民、綠色農業的標桿企業。
產業強則經濟強。為了增強當地產業的“自我造血”功能,近年來,揚州深入推進“一縣一園”產業園區共建機制,大力開展產業合作與項目引進工作,挺起對口協作的榆林縣域經濟發展的“脊梁”。
佳縣食品產業園里,自動化生產線將傳統農產品轉化為即食棗片、棗酒等高附加值商品,一條紅棗產業鏈正在興起。
佳縣紅棗種植歷史悠久,但受市場銷路等影響,優質資源沒能成為優質產業。揚榆協作工作組和廣陵區聯絡組經過深入調研后,最終確定以當地紅棗特色產業和康養新興產業為發展導向,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精準招引相關企業,做大紅棗產業。“目前所有建設完成的廠房已全部對外租賃,落戶了亙正元集團等一批企業。”園區負責人說。
目前,榆林全市范圍內已建成11個蘇陜共建產業園區,先后有44家企業入園。這種“一縣一園”產業園區被當地形象地稱為發展“飛地經濟”。通過創新共建機制,揚榆協作工作組構建起“研發在揚州、轉化在榆林”“總部在東部、基地在西部”的跨區域產業生態,將“飛地”從單向承載產業轉移的“物理空間”,升級為東西部要素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場”。僅2023年以來,已推動落地項目70個、實際投資達80億元,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已集聚近20家江蘇企業的揚榆協作“飛地園區”——榆神工業園區成為江蘇先進制造業企業的“集聚區”和榆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地”。一批產業項目半年內實現從簽約、開工到竣工、投產,彰顯了項目建設的“協作效率”“揚州速度”。
“授人以漁”,揚榆協作激活內生動力
從“輸血”到“造血”,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來自大運河畔的揚州掛職干部們帶著資金、技術、項目穿梭于榆林的溝壑梁峁間,將一支帶不走的“專技人才隊伍”留在黃土高原上。榆林市政府副秘書長、揚榆協作工作組組長馬俊表示,通過“三支隊伍”的示范作用,育才扶智,真正實現揚榆“千里同好”。
5月18日,橫山區魏家樓鎮王梁村,揚州援陜農產品商貿有限公司向該村捐贈了5000只鵝苗。未來,這家揚州公司還將向農戶提供養鵝的技術支持。作為牽線人,橫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揚榆協作橫山區聯絡組組長金川介紹,“揚州鵝”在榆林被稱為“致富鵝”。預計2025年,榆林市鵝飼養量將突破20萬只,種鵝飼養量達到1.5萬只以上,鵝苗供應量超過25萬只。未來3—5年內,大鵝養殖屠宰加工及羽毛羽絨生產等全鏈條產業綜合產值可望超過20億元。
在米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主播直播推介榆林農產品。陳潔文 攝
揚榆協作工作組以揚州市創建全國消費幫扶重點城市為契機,堅持“聯東帶西”“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助力榆林打造形成一批區域公共品牌及17家蘇陜協作農產品基地。精心打造集協作歷程展示、產品展銷、文化體驗、電商直播于一體的“榆林印象”展示銷售中心,成為榆林農特優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基地;連續4年舉辦“榆林好產品下揚州”活動,2024榆揚名優農特產品展銷會5天銷售1200多萬元;在揚州開設20家榆林農特產品直營店,建成近2萬平方米前置倉,開通揚州—榆林冷鏈貨運專線,物流時效提升40%,實現榆林農產品24小時直達長三角……
近兩年來,第四批揚榆協作19名掛職干部深入榆林一線,為榆林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傾情奉獻。340名揚州專業技術人才在這一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中書寫自己的篇章。
佳縣第三小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提及兩位支教的“揚州老師”,都紛紛點贊。來自廣陵區的小學數學老師陳杰和美術老師匡峰,面對簡陋的工作生活環境,沒有絲毫退縮,而是帶著一腔熱情和一份責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山區、走訪家庭,也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他們慷慨解囊助困的同時,積極聯絡揚州的愛心人士為留守兒童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支持。
幫扶先扶智,教育必先行。揚榆協作首先抓住教育扶貧這個牛鼻子,將揚州先進的教育理念帶進榆林南部區縣,組織各縣(市、區)派出人員,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助學助困幫扶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助學關愛活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路徑。
在榆林市第十一小學的“青藍工程”中,揚州名師與本地教師結對,通過同課異構、集體備課,讓“自主探究”“跨學科融合”等理念生根發芽。而來自定邊縣蘇州新區希望小學的數學教師張莉艷,2024年赴寶應跟崗學習,寫下兩萬字教學反思。“過去照本宣科,現在我會用陜北剪紙講解幾何圖形,孩子們眼睛亮了!”她將新課改理念融入教學,一次次蛻變正是揚州教育幫扶的縮影。
劉小龍和馬琴。 受訪者供圖
來自江都的普外科專家劉小龍扎根榆林子洲縣人民醫院,兩年間兩度延長幫扶期,從膽囊手術到胃腸微創技術,他將揚州醫療經驗傾囊相授。如今,子洲患者無需奔波千里,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診療。2024年,他的妻子也踏上這片土地,夫妻并肩作戰的故事成為當地美談。
高郵市人民醫院的馮曉賀、張飛等醫療專家扎根米脂縣醫院,不僅帶來先進技術,更建立“師徒結對”機制。榆林市衛健委負責人發自內心地說:“揚州醫生教會的不只是手術操作,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職業信仰。”
8年來,揚州市選派的71名優秀干部和1150名專業技術人才深入榆林開展教育、醫療、農業技術人才的“組團式幫扶”。同時,榆林市選派236名干部和1108名專業技術人才來揚州學習鍛煉,成為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的現實寫照。此外,兩地對口協作地區的37個鄉鎮、44個村、31家醫院、42所學校建立了結對關系,全市社會各界幫扶捐款捐物累計達7329萬元;線上線下拓寬農產品入揚入蘇通道,總價值14.89億元的消費幫扶產品通過蘇陜協作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第四批揚榆協作工作組全體掛職干部和“三支”人員用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優秀答卷。其間,舉辦鄉村振興干部、人才培訓班23期,為榆林培訓干部、專技人才2400人次;榆林市連續兩年在陜西省蘇陜協作考核中名列第二;揚州市工作組和7個縣區聯絡組榮獲蘇陜協作突出貢獻集體。佳縣代表榆林市和陜西省順利通過國家東西部協作考核。
一東一西共情,展開兩座古城文化交融生動圖卷
在綏德縣永定公園內,五孔窯洞改造的“揚州市圖書館綏德城市書房”成為新的文化地標,更成了當地一個網紅打卡點。揚州設計團隊巧妙融合窯洞建筑的厚重與江南園林的靈秀,170平方米空間內既有《揚州畫舫錄》等江南典籍,也有《陜北民歌大全》等本土文獻。
正在閱讀兒童繪本的小男孩目不轉睛,戴著老花鏡的老奶奶逐字逐句……窯洞書房里的場景讓記者倍感親切。當揚州城市書房這一文化建設模式延伸至榆林市綏德縣,也打造出一個南北文化交融、獨具特色的新型閱讀空間。這座全國唯一的窯洞書房,也成了揚榆協作文化交流的生動實踐。
5月17日,看著城市書房里的布置,想到即將在一個多月后回到揚州,掛職綏德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楊榮充滿了不舍。“2023年7月22日,我踏上黃土高原,站在綏德的土地,望著無定河,問了自己三個問題:出發為什么?去了干什么?離開留什么?”掛職期間,楊榮用實際行動書寫答案。上任一年內,楊榮走遍綏德15個鎮和1個便民服務中心,調研筆記寫滿3本,推動9家江蘇企業落地,協調社會幫扶資金超500萬元,并以一本《從大運河到無定河》記錄下自己援綏歲月的深情與思考。在綏德老年大學,楊榮推動開辦首個古琴培訓班,讓古樸琴聲悠揚在黃土高原,讓江南文脈融入陜北風情。前不久,他帶領學員舉辦了綏德歷史上首場古琴音樂會。
榆林市委網信辦主任、市數據局局長劉斌認為,兩地文化建設多維度延伸,讓群眾深入知曉彼此特色文化。隨著揚榆協作的深度開展,揚州元素的文化項目悄然融入了榆林市民生活的日常,揚榆文化交流向更深層次拓展,一幅幅文化共生的圖景徐徐拉開。
在榆林市圖書館里,文津閣版《四庫全書》與陜北剪紙藝術共處一室,在傳統與現代對話、文化交融共情中,揚榆協作成果讓當地市民真切感受得到。
2024年,榆林借鑒揚州建成24小時智慧圖書館。榆林赴寶應縣掛職的王曉娜,將揚州“田園綜合體”經驗引入定邊縣,項目落成時村民高唱信天游。
揚榆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成為蘇陜協作乃至東西部協作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揚州瘦西湖畔,榆林青年歌唱家吳彩樂一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驚艷揚州市民。綏德腰鼓的雷霆之勢與揚州木偶的纖巧靈動同臺爭輝,引得觀眾席掌聲如潮。
文化的不斷交融,也催生出兩地高漲的旅游熱情。揚榆協作工作組成功策劃“揚榆情深 共赴陽春”榆林千人團隊游揚州活動,圓滿完成“揚州千人游榆林”活動,2024年兩地游客互送超1萬人次;主動對接、全程保障服務中央電視臺和住建部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文脈春秋·榆林》專集攝制播出工作,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以文化為紐帶,書寫出“南北共融、山海情深”的時代篇章。
正如榆林市相關領導所言:“這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催化出‘N次方’的聚合效應。”當揚州包子遇見陜北黑豬肉,當江南書香浸潤黃土窯洞,當榆林大鵝成了“揚州老鵝”,這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正在蘇陜協作的宏闊圖景上奮筆繪就著與時代同行的“揚州印記”。
記者 吳生鋒 陳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