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麥浪翻滾,農機轟鳴作響。2025年的夏糧搶收季,中國農業正以一場靜默卻深刻的數字革命,重塑著“顆粒歸倉”的圖景。從依賴自然氣候的被動收割,到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精準調度,這場變革不僅讓“靠天吃飯”成為歷史,更讓“向科技要糧”成為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
智能農機,從“人海戰術”到“無人戰場”。江淮大地上,加裝了北斗系統、遠程遙控、測產儀器的無人駕駛收割機,相當于增加了“眼睛”和“大腦”,與傳統農機相比,一天可增收大約350斤糧食。安徽、河南等主產區,配備“金匣子”的智能收割機實時上傳作業數據,包括收割量、運動軌跡和麥粒損失率,后臺平臺據此動態優化調度策略,將機收損耗率降至1%以內。傳統夏收需動員千萬農民彎腰揮鐮,而今年“三夏”,全國將投入各類農機具超1700萬臺套,讓田野成為“智能農機”的科技秀場。技術的普惠性,正讓“小農戶”與“大生產”無縫銜接。
數據驅動,從“經驗決策”到“精準調控”?!爸於鳌痹寝r人的理想,如今卻因數字技術而成為現實。針對北方部分地區出現的干旱、干熱風以及南方的爛場雨等氣象災害,中國氣象局利用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等手段加密監測,為夏季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科技支撐。數據的力量更體現在全流程管理中。中原沃土上,中國移動在河南打造的5G智慧農業平臺,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農田環境數據,結合AI算法預測小麥成熟度,精準調度農機搶收。麥收期間,數萬畝農田的作業軌跡、進度一目了然,指揮中心可快速響應突發天氣,實現“雨中奪糧”。
科技抗災,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御”。極端天氣曾是夏收的最大威脅,而數字技術正構建起“防患于未然”的屏障。2025年夏收初期,北方多地遭遇連陰雨,河南緊急啟用履帶式收割機應對泥濘田塊,并通過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評估麥穗濕度,動態調整烘干方案,避免霉變損失。在安徽,4300多萬畝小麥面臨灌漿期干旱,農業部門利用遙感技術識別旱情區域,協調水源和抗旱設備精準調度,最終實現畝產逆勢增長100斤以上。
中國夏收的數字化實踐,既是農業現代化的縮影,更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未來,隨著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滲透,“數字糧田”將更智能、更綠色。這場無聲的革命,正以科技之力,書寫著“豐收中國”的新篇章。(淮安日報 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