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在杭州西子湖畔,“西子廊橋”化身為流動的舞臺,越劇、昆曲、交響樂等創新改編的演出輪番上演,吸引市民游客駐足觀看;在江西景德鎮的陶溪川文創街區,五百多個非遺集市點亮夜色,青花、玲瓏等傳統陶瓷技藝在匠人指尖煥發新生,各種瓷藝精品與非遺手作交相輝映;在四川都江堰,清澈的岷江在燈光映襯下泛起藍色光暈,被游客稱為“藍眼淚”,催生出“旅拍”新業態……隨著氣溫攀升,各地夜間文旅經濟持續升溫,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賦能下,成為驅動內需增長、煥發城市生機的重要引擎。
華燈初上,夜未央;煙火升騰,韻悠長。隨著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映照出夜經濟產業化、專業化、品質化的發展方向,也反映了大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新趨勢。國家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18時至22時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二分之一。如今,消費訴求從悅人到悅已轉變,追求“簡單的快樂”,放松身心、開心快樂的夜游產品更受歡迎。從燈火通明的商業街區到光影交織的文化場館,從煙火升騰的夜市到虛實融合的元宇宙空間,夜經濟正以多元業態重構城市生活圖景,這不僅是消費時間的延長,更是一場城市活力覺醒。
夜經濟是城市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著居民生活,一頭連著經濟發展。隨著暑氣漸濃,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快布局新“夜”態,為夏日經濟帶來持續繁榮。云南推出“炎炎畢業季清涼游云南”景區免門票活動,全省126家A級旅游景區面向全國應屆高中畢業生推出免票入園政策,部分景區還面向初中畢業生免除首道門票;借力“蘇超+”,江蘇各地緊扣賽事營造新消費場景,將比賽調整至晚間,形成“日游夜娛”的消費閉環,推動賽事經濟與城市消費場景深度融合,不斷拓展消費空間;北京的“夜京城2.0”活動通過聚合超萬家本地商家,打造線上專屬商城頁面,重點推薦城市熱點,舉辦線下商圈夜市活動等,激發京城夜間消費活力……政策與市場的雙向共振,為夜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發展之路,貴在創新;治理之道,在于精微。2024年國內夜間旅游總花費達1.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夜經濟火了,但要持續為中國經濟發光發熱,還得完成從“流量”到“留量”的轉變。無論是以文化IP為核心,基于城市文化基因,挖掘本地歷史、民俗或自然資源,打造差異化夜游品牌,還是豐富產品組合,強化夜宿、夜宴、夜購等要素服務,形成“夜游+”生態鏈,打造綜合性城市消費場景,再或是加強多部門協同,開設夜游專線,延長公交線路運營時間,完善夜間照明、信號覆蓋、信息咨詢、夜間標識等公共服務設施,特別是注重夜間旅游安全,為夜經濟兜底……當“秩序感”融入“煙火氣”,運營出新出彩,服務提質增效,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推動夜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