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運涇河畔,一場別開生面的“萬物新生計劃”正在上演。“香蕉皮是什么垃圾?”“撿到的煙頭要丟到哪個顏色的桶?”“喝完的礦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嗎?”為了幫助轄區群眾樹立環保意識,了解垃圾對環境的危害,進一步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共同守護綠色家園,4月15日,無錫市梁溪區黃巷街道攜手龍塘家園第一社區、廣石家園社區及五彩童年幼兒園,在運涇河游園舉辦了“乘‘分’破浪 ‘圾’往無前——萬物新生計劃”垃圾分類環保主題活動,讓居民收獲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為“無廢城市”建設注入基層治理新動能。
此次活動新創“生態價值轉換”機制,構建“廢棄物—分類—積分—生態產品”轉化鏈條:居民們通過“撿約徒步”清理游園衛生死角,垃圾袋“碩果累累”,小游園“干干凈凈”;將撿拾的垃圾進行正確分類投放后,按標準兌換“綠時券”,憑借“綠時券”可兌換有機蔬菜,也可用于兌換手作課程,此綠色兌換系統進一步提升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度和參與的積極性,實現“環保行為—生態價值—生活品質”的即時轉化。此外,現場還設計了多個沉浸式互動項目,大家在“解構工坊”利用手工制作賦予了廢舊物品全新的生命,扎染挎包將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獨特搭配,寶特瓶多肉綠植將在陽光下長出新的綠葉,這種“體驗—認知—實踐—受益”的閉環模式,正推動轄區居民完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轉型。
下一步,黃巷街道將不斷完善機制、創新方法,讓“小分類”撬動“大治理”,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效和水平,讓綠色理念根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