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豫北的鶴壁,是典型的資源型老工業城市,在河南各城市中并不起眼。自河南“三個一批”活動開展以來,鶴壁市堅持“項目為王”,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通過抓項目來促進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動能。
依煤而建、因煤而興的鶴壁曾有著“煤城”的標簽。如今,鶴壁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城,“云計算”“數字經濟”“5G”等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
數據顯示,鶴壁煤炭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17.1%降至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則由2012年的23.5%提高到47.7%,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居河南全省第二。
近年來,鶴壁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建成投用了全國第一個地市級網絡安全大腦,中國(鶴壁)農業硅谷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業行業云和大數據中心,京東(鶴壁)數字經濟產業園產值突破30億元,是上年度的5.1倍。
鶴壁簽約、開工的重大項目,多涉及電子信息、大數據、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這六個“新”詞清晰勾勒出產業新動向。
優良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最好土壤。對鶴壁來說,論經濟體量在河南只能算“后進生”,論營商環境卻是妥妥的“優等生”。
原計劃2年工期,7個月完成;8個月,實現了項目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竣工、當年投入運營……這樣的建設速度在鶴壁成為常態,這得益于鶴壁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斷努力。
鶴壁探索建立了謀劃、在談、簽約、開工、投產項目“五個清單”,創新推出“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管家式服務”項目服務工作機制,對“三個一批”項目責任到人,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務。
鶴壁在河南率先創建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范市,“五位一體”營商環境服務機制獲國務院通報表揚,連續三年在河南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名列第三。
如今,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已成為鶴壁一張新名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