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將滿12周年。
然而,這個本該讓日本痛定思痛、做好事故善后處置的重要契機,卻可能成為岸田政府執意“玩火”的另類紀念日。
隨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技術工作組有關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的最終評估報告即將出臺,日本政府的“排海”動向日益引起多方警惕和擔憂。
“日本希望這成為他們的遺產嗎”
去年7月,日方在IAEA技術工作組仍在開展審查評估的情況下,就正式批準了核污染水排海方案。
今年1月,日方在IAEA技術工作組再次赴日審查前夕又單方面宣稱,將于今年春夏期間開始向福島近海排放核污染水。
△路透社報道截圖
這種我行我素不禁加重了人們的疑慮:日方是否會不等最終評估結果,或者不管評估結果如何,都將執意實施排海計劃?
福島核污染水包含60多種放射性物質,且預計排放時間長達30年之久。而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的核污染水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尚無排放先例。
為了蒙蔽視聽,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東電)公司極力宣揚核污染水排海的所謂“安全性”,依據就是使用“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可以過濾掉絕大部分核素。
△東京電力公司用于處理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
不少科學家質疑,排放的“處理后”核污染水是否真能符合日本承諾的安全水平。
太平洋島國論壇獨立科學家小組的五位專家之一、海洋放射化學家肯·布塞勒在列舉了東電公司以往的排放劣跡后指出,如果等到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后進行監測將為時過晚,因為一旦排海,東電便再也無法將其收回。
△美國VICE雜志報道截圖
針對排海行動可能嚴重危及全球海洋環境、生態系統和各國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景,來自日本國內外的質疑和反對聲始終不斷。
其中,長期以來飽受西方核試驗荼毒的太平洋島國反應尤為強烈。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太平洋島國所處海域成為美西方國家的核試驗場,遭受了令人觸目驚心的核輻射污染和生態災難。
△醫療人員每年都要對1954年美國核武器試驗中暴露于放射性沉降物的馬紹爾群島民眾進行體檢
上個月,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亨利·普納在斐濟舉行的一次公開會議上表示,由于歷史傷痛,論壇成員堅信,在各方確認安全之前,日本核污染水不應排放入海。
“我們必須阻止將我們引向或誤導我們走向另一場重大核污染災難的任何行動。”
△夏威夷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報道截圖
在日前閉幕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特別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與會各方一致認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并不是簡單的國內事務,而是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世界性事件。各國要求日本以科學數據來指導政治決策。
斐濟反核及環?;顒蛹艺材匪埂ぐ透袢f警告,如果日本執意排海,“日本政府和人民將在未來多年里被置于恥辱中。他們希望這成為他們遺產的一部分嗎?!”
△太平洋島國環境新聞網(pasifika.news)報道截圖
“北約和日本壓根就是兩碼事”
面對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和合理訴求,日方迄今未就排海方案的正當性、核污染水數據的可靠性、凈化裝置的有效性、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等關鍵問題做出科學、可信的說明,也沒有同包括鄰國在內的各利益攸關方進行充分和有意義的協商。
△《韓國先驅報》:韓國政府本月22日再次表示,將本著國民健康及安全優先的原則,持續監督日本以科學、客觀以及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準則的方式妥善處理核污染水。
不僅如此,岸田政府還借著烏克蘭危機,刻意在排海問題上轉移視線,在另一條危險道路上越走越遠。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伴隨著美國對俄羅斯極限施壓的層層升級,遠離歐洲戰場的日本也緊隨美國腳步“挺烏制俄”,同時企圖火中取栗,一舉擺脫“戰后體制”。
在此基調下,岸田政府積極配合美國拼湊“亞太版北約”,并為此通過新版安保政策文件,提出日本將致力于擁有所謂“反擊能力”等主張,并置日本的高通脹和高負債現實于不顧,持續大肆增加軍費。
△日本共同社: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近期宣布,日本政府將在2023財年與美國簽訂批量購買美制“戰斧”巡航導彈的合同,并稱“戰斧”將作為攻擊他國導彈基地的武器使用。
更可笑的是,隨著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突訪烏克蘭,作為唯一沒到過基輔的七國集團(G7)國家領導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慌了神。
因為日本一直希望利用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的機會,進一步靠攏美西方集團,加大對俄羅斯施壓力度。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網站報道截圖
其實岸田早就有這個打算,但出于安保、日本國內民意、在野黨態度、國會議程約束等多方面顧慮,遲遲沒敢邁出這一步。
日本首相官邸相關人士向媒體描述了岸田的焦急之情:如果他在5月的G7廣島峰會上是唯一一位未曾訪問基輔的領導人,日本的“誠意”可能會受到其他G7國家質疑。
但日本國內不少人認為,烏克蘭危機本來就不關日本什么事,學著美歐國家領導人去基輔做秀對于日本來說很荒唐。
△《朝日新聞》:有日本外交人士表示,領導人訪問基輔的G7其他6國均為北約成員國,而北約和地處亞洲的日本是兩碼事
更有分析警告,如果岸田訪問烏克蘭,意味著日本將明確站在烏克蘭一邊,進一步疏遠俄羅斯,從而使日俄和解變得更不可能。
△《外交學者》雜志網站報道截圖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