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刻理解和切實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情和世情創造性結合的產物。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與西方現代化的比較研究來分析和認識。
從理論指導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興起的生態現代化理論,雖然促進了西方工業社會生態恢復和重建,但仍舊基于資本主義邏輯,因而在給自身帶來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卻把生態環境問題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不能為全球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有效的可行方案。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科學的理論范疇、嚴密的邏輯架構、深邃的歷史視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
從基本國情看,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人多地少、生態脆弱、災害頻繁,絕不能走西方國家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倡導天人合一,主張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對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產生積極影響。
從面臨的世情看,西方現代化率先開啟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當時人類社會活動的規模相對較小,不存在對生態系統承載極限的挑戰。與此不同的是,在中國式現代化深入推進的今天,人類活動已經逼近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我們黨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追求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歷史與現實證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解決歷史交匯期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可使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確保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同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系統性、綜合性的思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必須協同推進,才能在新發展階段更好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一系列任務和要求,包括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綜合來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倡導綠色消費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三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構建新能源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四是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五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同時,還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實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 楊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