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首個行業標準出臺(引題)
激活大數據“富礦”,讓規劃更智慧(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召奎
閱讀提示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實施行業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這是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的首個行業標準。該行業標準的出臺,是自然資源部推進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舉措和應用大數據輔助決策治理的積極嘗試,也是逐步夯實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技術支撐的現實需要。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實施行業標準《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基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適用于城市層次國土空間規劃時空大數據應用,其他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也可參考執行。《規定》是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應用時空大數據的首個行業標準,有利于激活大數據“富礦”,讓規劃更智慧。
《規定》主要包括5方面內容:一是確立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時空大數據應用的總體框架,包括數據資源層、數據采集處理與質量控制層、典型應用場景、業務服務層。二是數據資源層,規定了自然資源數據集、城市運行基礎數據集和城市運行流數據集3大類數據資源。三是數據采集處理與質量控制層,規定了對各類時空大數據的采集要求、處理與質量控制要求、融合要求等。四是典型應用場景,詳細規定了城市安全底線、人口結構、職住平衡、15分鐘社區生活圈、區域聯系等5個典型場景中重要指標的算法模型。五是業務服務層,對驗證校核,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公益性支持國家層面決策應用等作出了規定。
以數字化推動國土空間治理模式變革
“近年來,大家都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數字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是推動治理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各行各業都應爭先擁抱這一趨勢,盡早推進數字化轉型。”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將“建設數字國土”確立為戰略目標。近年來,自然資源部在推動“多規合一”改革落地過程中,大力推進“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智慧規劃建設,其中,數字管理系統、數據治理、數字生態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2021年3月發布國家標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技術規范》,指導全國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成統一的數字化規劃管理系統后,自然資源部開始在數據治理環節發力,就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時空大數據應用標準作出統一規定,標志著智慧規劃建設從“硬件端”開始走向“應用端”。
引導規劃行業更加關注大數據
近段時間,ChatGPT火“出圈”。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從中更加深切地看到,大數據治理可能才是智慧社會構建的核心和關鍵。只有讓數據間發生邏輯聯系、產生化學反應,才能實現由‘數據大’向‘大數據’的轉變,生長出智慧。”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大數據戰略,并部署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
“我部發布這個標準,只是著眼于規劃領域應用,在大數據治理方面邁出了一小步,規定的內容還比較基礎,但這里面傳遞出一個工作方向問題,希望能以這個標準為開端,引導規劃行業更加關注大數據、更多應用大數據、更主動地研究大數據,以業務鏈引領凝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集中各方面優勢資源,形成突破規劃領域大數據核心技術的強大研發合力,逐步提高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和用數據創新的能力,助力決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服務高效化。”該負責人說。
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預警評估預警機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明確的重點任務。
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落實這一任務,補上傳統監管方式的短板,實現“動態”,必須依靠科技,而核心還在數據:一方面要求支撐監測的數據盡量全、更新頻率盡量高;另一方面還要求多源數據之間能發生聯系、交互計算。
然而,收集哪些數據?什么樣的數據是合格的數據?數據之間以什么算法計算?這些都是需要事先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方面沒有統一標準規定,就無法使海量的數據融合到一起。
記者了解到,實踐中,基礎調查、遙感影像、手機信令、地圖導航、審批管理等時空大數據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監測、評估等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算法模型、智能工具和數據集等。但是,由于數據格式、算法等不統一,經常會碰到“不同類型的數據,甚至同一類型但不同廠商的數據難以交互計算”“同樣的數據,不同單位計算得出的結論不一樣”等問題。
“因此,只有統一時空大數據應用標準,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各個方面技術優勢,把更多的數據融合匯聚到一起,更加客觀精準地刻畫人們對國土空間的需求,更加科學有依據地預判趨勢,有效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促進國土空間治理的精細化、差異化和智慧化。”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