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今天,我們一起參加植樹,就是號召大家都行動起來,既在廣袤祖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也在廣大人民心中播撒綠色種子,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播撒綠色種子,就是要樹牢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我們堅決拋棄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現代化模式,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播撒綠色種子,就是要踐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指出:“今天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這次討論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保護的問題。”一些參會人員感覺“好像是潑了一盆冷水”。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顯著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生態良好的“高顏值”與經濟發展的“高品質”相得益彰,關鍵就在于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播種進人們心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播撒綠色種子,就是要增強出一把力、盡一份心的責任。談及藍天保衛戰,有人認為“只能靠天刮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只靠借東風啊!事在人為。”朗朗晴空、徐徐清風、悠悠碧水,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植綠護綠、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光盤”行動……讓綠色理念融入治理方式、生產方式,成為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才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厚植力量。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推動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行“分山到戶、均林到人”,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從出臺“史上最嚴”環保法,到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再到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明特點。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持續優化環境治理的法治環境,推動全社會依法依規建設美麗中國,護藍增綠的合力將更加強大。
上世紀60年代,人們皆以為塞罕壩高寒、沙化的環境不宜建林場。這時,有人在塞罕壩東北方發現了一棵迎風而立的落葉松,就是這一棵樹堅定了干部群眾綠化塞罕壩的決心和信心。每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都不可或缺,每一個人的生態貢獻都不容忽視。從種樹開始,從小事抓起,筑牢綠色生活、綠色生產根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將帶給世人更多驚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