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長治久安

  生物安全的涵義是什么,對保障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有怎樣的意義?

  王宏廣(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生物安全不僅事關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事關國家命運、民族未來。狹義生物安全指生物技術與實驗室安全,主要內容是采取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防止實驗室使用的危險生物泄漏,以及生物技術濫用、誤用對人民生命安全、生態安全造成威脅和損害。廣義生物安全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效應對一切危險生物以及生物技術濫用、誤用造成的影響和威脅,維護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的狀態和能力。生物安全通常包括公共衛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生物技術與實驗室安全、國門生物安全、國防生物安全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七方面內容。

  生物安全就在身邊。防控艾滋病等傳染病,保障轉基因作物安全,防御蝗蟲等農業病蟲害,保護珍貴動植物、防止瀕危生物滅絕、保護生物多樣性,守住國門、防御有害生物入侵,防御生物威脅、遏制生物戰等都是生物安全的范疇。此外,防止抗生素不當使用、保障藥品安全、保障食物安全生產都離不開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與國家命運攸關。自然界往往2年至3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病原物,可能導致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停工停產,給人民生命、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損失。西班牙大流感導致歐洲人口減少近三分之一;艾滋病造成非洲許多國家人口大量死亡,引發全球恐慌;埃博拉和SARS(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傳染性強、致死率高,讓人聞而生畏;新冠疫情迅速傳遍221個國家和地區,國門緊閉的國家也沒能幸免,許多國家經濟增速下降一半,全球蒙受巨大損失。

  從國際形勢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許多國家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雖然國際《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已出臺,但不排除一些國家以防御生物威脅為名,秘密研發生物武器,不排除恐怖分子會釋放病毒危害世界安全。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既面臨著傳統生物安全的風險,自然界每2年至3年會出現新的病源威脅,又面臨新興生物安全的威脅,合成生物等新技術普及、人為濫用或謬用前沿生物技術可能造成生物武器威脅和恐怖襲擊風險。

  黨中央高度重視生物安全。202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進行集體學習。會議指出,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文件,建立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開展衛生防疫運動,以及制定防控重大傳染病的預案,診斷試劑、疫苗、藥品、防護設備研發取得重要成果,不斷強化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機制,從而使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不斷強化我國生物安全保障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明確了生物安全的重要地位和原則,規定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本制度,創建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保障生物安全的法律基礎,標志著我國生物安全保障進入新階段。

  我國在保障生物安全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一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消滅或基本消滅了天花、麻疹等十幾種傳染病,為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增加到2021年的78.2歲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二是保障農業生物安全,防控農業病蟲災害,防止外來物種入侵,保障轉基因作物安全,為糧食增產提供了堅固的安全屏障。三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安全。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建立保護園區、重大生態工程等措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四是嚴把國門生物安全,建立健全國門安全體系。完善口岸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施口岸病媒生物智慧監測工程,有效防御大量危險生物入侵。五是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研發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實現從無到有,管理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大量診斷試劑、疫苗、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品出口國外。全世界一半的新冠疫苗由中國生產,中國在保護好本國國民的同時,截至2022年5月,累計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22億劑新冠疫苗,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貢獻。

  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形勢嚴峻

  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面臨的總體形勢如何?

  萬方浩(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壓力持續加大,防控形勢嚴峻。

  一是侵害途徑日益多樣化。外來物種入侵途徑主要分為自然擴散、無意傳入、有意引入三大類。我國幅員遼闊,與14個國家接壤,周邊國家有害物種種類多且多為疫源地,東亞季風、南亞季風等為外來病蟲和雜草種子跨境遷飛擴散提供了便利條件,草地貪夜蛾等物種通過自然途徑侵害我國的頻率與風險明顯增加。同時,隨著對外貿易與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我國進出境和過境的貨物量、郵寄物與人流量急劇增多,外來有害生物隨動植物產品、包裝物、郵寄物等無意傳入進而造成危害的情況日益增多。此外,非法引入飼養“異寵”、違法違規放生等新情況不斷出現,加大了外來有害物種侵害風險。2022年1月至9月,全國海關在貿易渠道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4.7萬種次,在進境寄遞、旅客攜帶等非貿渠道截獲禁止入境活體動植物4016批次,同比均有明顯增加。

  二是外來入侵物種種類增多。根據專家評估結果,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近10年新增入侵物種55種,與20世紀90年代前相比,新增入侵物種頻率明顯增加。目前,全國各省份均有外來物種入侵,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和邊境省份較多,據估計,云南、廣東、江蘇、海南等省份外來入侵物種均在300種以上。同時,外來入侵物種對農田、森林、草原、濕地、河流等多種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其中農業是受危害最嚴重的領域之一,八成以上的外來入侵物種出現在農田等人為干擾頻繁的生境。比如,危害農作物生產的草地貪夜蛾、番茄潛葉蛾、梨火疫病菌等外來入侵病蟲害;危害漁業生態系統的鱷雀鱔、齊氏羅非魚、清道夫等外來入侵水生動物;危害農業生態環境的薇甘菊、普通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植物。

  三是根除難度大。外來入侵物種自身生長繁殖能力極強,其入侵過程一般需要經過傳入、定殖、潛伏、擴散、暴發五個階段,在定殖前及時監測發現和迅速滅除,防控效果最好,而一旦定殖形成種群,根除難度非常大。此外,受環境變化、藥物使用等因素影響,有些外來入侵物種產生了新的生理小種、抗藥性基因型等,制約了治理效果,如入侵我國的西花薊馬已對多種常用化學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按照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要求,自2021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在農田、漁業水域、森林、草原、濕地、主要入境口岸等區域分工普查,力爭到2023年年底摸清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此次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是黨中央直接部署下,在全國范圍內分行業分區域,全面推進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將大大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全面摸清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分布范圍和危害程度,為后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常態化監測和精準治理打下基礎;完善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種質資源庫、標本庫和信息共享平臺,促進我國外來入侵物種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及協調指揮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依據普查掌握的面上調查和重點調查監測數據,形成我國外來入侵物種擴散、危害風險報告,明確入侵物種的擴散蔓延趨勢和危害發生趨勢;依據擴散危害風險和程度的高低,遴選一批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按照“一種一策”精準防控的策略,提出具體防控措施及行動規劃,做到重點物種精準防控。

  本次普查中,由農業農村部牽頭日常管理工作,并具體組織農田和漁業水域等區域普查,普查對象包括農業外來入侵植物、農作物外來入侵病蟲害和外來入侵水生動物,采取面上調查和重點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目前,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面上調查方面組建了專業普查機構。各省份、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成立了省級普查領導小組,超過90%的涉農區縣成立了普查機構,普查人員37000多人。2022年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和普查人員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涉農區縣基本完成物種踏查和樣地調查,涉及農業外來入侵物種640多種。

  重點監測方面布設了調查監測點位。圍繞160多種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在其暴發區、新發區及高危風險區布設3萬多個監測點位。組織全國50多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重點調查監測、標本鑒定和質量控制。截至2022年年底,近八成重點調查監測點位完成調查監測。

  國家安全全球治理新課題

  針對全球生物安全形勢,各國進行了哪些布局?

  朱水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生物安全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1972年,在聯合國號召下世界主要國家簽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由于沒有嚴格的核查機制,以生物恐怖和生物戰為重點內容的生物風險并沒有減少,反而還有顯著增加趨勢。

  近年來,世界各國生物安全事件頻發。2001年,美國“炭疽白粉事件”導致上萬人被隔離,全社會處于恐懼之中;同年,英國口蹄疫流行,造成6000萬頭牛死亡,直接損失25億美元,間接損失600億美元以上;2007年,非洲豬瘟在俄羅斯發生,損失6億美元以上;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10億以上人次感染、上千萬人死亡,引發世界各國交流停滯、經濟社會生活陷入混亂、人類健康遭受空前威脅。

  同時,潛在威脅種類眾多,防不勝防。外來物種入侵已給世界各國每年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等生物技術謬用,可能出現傳播更快、毒性更強、寄主范圍更廣、更難防控、更隱蔽的新病原或混合病毒,甚至出現人為合成的新病原,如調控人體免疫力、將毒素基因轉入非致病性細菌、增強病原菌致病能力、人群特異致病性、誘變致病等,現有基因工程或合成生物學技術已完全能夠實現。

  種種事實表明,生物安全問題已成為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成為各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新疆域、國際競爭的新高地和全球治理的新課題。

  2001年是世界生物安全關鍵年份,美國出現的“炭疽白粉事件”,標志著生物恐怖、生物戰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生物安全威脅之一,且傳播速度快,具有很高的致病性或致死率,識別和防控具有一定的難度。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選出了68種病原菌或毒素,作為官方認定需要重點防控的生物恐怖因子。美國還頒布了反生物恐怖法,要求美國國會每年撥付數10億美元用于反生物恐怖能力建設,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恐怖因子風險評估、預警、識別、防護、治療、消殺,相關藥物、疫苗、防護設備等研發與物資貯備,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防控相關技術培訓等。為了使反恐執法更有效率,美國組建了國土安全部,并在衛生部、國土安全部、國防部、農業部等部門先后建設和設立了國家戰略儲備、生物預警項目、生物盾計劃、全國生物及農業防護設施。從2001年到2020年,美國平均每年花費50億美元用于反恐怖能力建設,目前已形成比較完備的重要生物恐怖因子最短20分鐘快速檢測診斷能力,研發與儲備了針對恐怖因子的疫苗、治療藥物、單克隆抗體、防護及消毒設施,建設了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大幅提升了美國的反生物恐怖與生物戰能力。這些檢測監測新技術、疫苗、單克隆抗體藥物在埃博拉、塞卡和新冠病毒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美國的生物安全監測預警工具、聯合國與加拿大共建的全球疫情暴發預警與響應網絡和歐盟的反恐怖預警系統,都是在實戰中證明過效果顯著的生物安全早期預警工具。美國政府及相關協會等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生物安全問題也采取了行動,例如,對人工合成的核酸序列要事先進行涉恐序列篩選,檢查是否含有恐怖生物核酸序列。

  歐盟注重國家層面的生物安全治理,制定了多項生物安全戰略和計劃,在公共衛生與健康、轉基因安全、食品安全等領域投入了大量經費,出臺了世界上最嚴格的轉基因安全管理辦法,同時也十分注重生物實驗室安全。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國家有關部門花費大量經費進行生物安全能力建設,生物安全防控能力達到新水平,于2020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就各種主要的生物安全風險因子如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耐藥,生物恐怖襲擊與生物武器威脅等防控的體制機制、防控能力建設和法律責任都進行了詳細規范。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還處于反生物恐怖和生物戰能力建設初期。歐美國家在生物安全領域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究歷史,特別是近年來斥巨資用于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建設,各種高新技術不斷涌現。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發突發生物安全隱患,我國在早期預警模型軟件、檢測監測技術與裝備,預防疫苗與治療藥物研發技術與功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不少技術與經驗都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

  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如何進一步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需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全面系統和全過程提高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在法治建設方面,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以下簡稱“生物安全法”)框架內,健全生物安全維護的立法體系。加強國內法律法規和規章與國際條約如《21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關于獲得遺傳資源和公平公正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議定書》等銜接,協同維護國內生物安全和國際生物安全。查漏補缺,按照生物安全法的基礎性規定,制定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安全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條例,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條例,防范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威脅條例,野生動物和外來物種引入環境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補足一些重點領域的立法短板。以防范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導向,有序修訂食品安全法、種子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檢驗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修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促進立法目的、法律要求和體制機制的銜接,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立法體系。同時,還需建立針對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防范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威脅、野生動物和外來物種引入、生物安全能力建設及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安全等具體工作領域的相關法律制度。

  在監管機制方面,生物安全法規定,建立健全國家生物安全領導體制,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這一體制建議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國家和省級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相關工作規則,分析研判生物安全形勢,組織協調、督促推進國家和地方生物安全相關工作;二是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科學技術、外交等部門按照法律規定和“三定”方案,公布本部門的生物安全監管職責;三是健全各級黨委領導下的地方人民政府生物安全工作負責制。為了促進這一體制的有效運行,有必要參考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體制的建設經驗,建立政府各級部門的職責清單,層層壓實責任。

  在制度設計方面,建議圍繞工作薄弱點和工作重點開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調查評估制度,重點在于構建全國統一的生物安全風險管理信息平臺,在現有工作體系的基礎上,組建生物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建立生物安全風險監測標準體系,確定監督管理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制定、調整生物安全相關名錄或者清單,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生物安全風險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促進國家與地方之間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依法公開重大生物安全信息。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審查制度,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生物領域重大事項和活動,由主管機構進行生物安全審查,并且作出有效防范和化解生物安全風險的決定。建立健全境內外生物安全應急制度,明確地方和企業應急預案的審批等具體規定,健全應急準備、人員培訓、應急演練、應急處置、應急救援和事后恢復等工作規定。對于外來物種的入侵和蔓延,在專家論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干預措施,防止和減少相關損失。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事件調查溯源制度和動植物及其產品、高風險生物因子入境國家準入制度,從源頭上把住生物安全的大門。

  此外,建議建立一些特定促進和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信息共享、信息發布機制,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生物安全事件的有序應對。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資金機制,做到財政資金投入、社會資本進入、社會捐贈貢獻的有機結合,充分保證全方位和全過程維護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資金。細化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生物安全宣傳教育、生物安全監測、生物安全巡查、生物安全舉報等機制。在黨紀、政紀和法紀三個領域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領域的追責機制,做到生物安全維護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匹配、盡職免責、失職追責、終身追責,確保生物安全維護體制和制度實施的依法性和有效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