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5月18日至19日在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向世界傳遞出的信息是中國與中亞將開啟更深層次的合作。中亞地區是共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10年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五國民眾同中國的民間交流越來越多,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中國和中亞五國貿易總額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中國與中亞五國全面復航”、“西工大在哈薩克斯坦設分?!钡纫粋€個與中國和中亞有關的好消息表明,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正在攜手構建中。
與中國合作帶來“零的突破”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烏茲別克斯坦時發現,烏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執政后一直推行國家開放與經濟改革的政策,國家經濟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當記者談到接受采訪的烏國官員和專家都很熱情時,一些長期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說,“這里類似改革開放的中國,對外國人和外資都很友好”。中國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援助項目在塔首都杜尚別隨處可見。記者甚至發現,在杜尚別入住的賓館里,插頭都是在中國通用的“國標”插頭,而不是以前常用的“歐標”插頭。
途經中亞的中歐班列成為馳騁歐亞大陸的“鋼鐵駝隊”。曾多次前往中國進行報道的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副總編輯肯扎耶夫說:“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我看到許多整裝待發即將前往中亞國家的中歐班列,這些列車為我們的國家和老百姓帶來了便利與商機,是雙方互利合作的最好見證?!睘跗潉e克斯坦是中亞腹地的“雙內陸國”,自身無出??谇?個鄰國也均是內陸國。近年來,烏政府將本國發展規劃與共建“一帶一路”對接,中吉烏公路等一批重點合作工程相繼建成,讓烏茲別克斯坦從一個“陸鎖國”轉變成了“陸聯國”。
國家間的合作多了,自然也影響到普通民眾對中國的看法。烏茲別克斯坦商人哈桑諾夫和兄弟姐妹合股在首都塔什干開了一家化妝品工廠,主要給俄羅斯及中亞鄰國供貨。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烏茲別克人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最好的商人。我的產品非常環保,現在俄羅斯的生意不好做,我正準備開拓中國市場?!惫VZ夫家中有兩個孩子正在學中文,他意味深長地說:“希望他們好好學,能考上中國政府的獎學金項目。我們很多親友都在考慮讓下一代學中文,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年中烏共建的‘一帶一路’項目已給我們創造了非常多的就業。中國對烏基礎設施投入非常大。我們出行走的公路是中國人幫助建設的,家里用的電也有中國企業的貢獻。”
據了解,中國在烏投資企業超過2000家,涉及行業從輕工產品、農業到石油天然氣、化工、制藥及建筑、電信等。有常駐烏茲別克斯坦多年的中企員工表示,當地人告訴他:“我們喜歡在中資機構工作的原因不僅是薪酬和機會很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不戴有色眼鏡看我們,交往中強調相互理解和人文關懷。”在他看來,中亞國家獨立初期,很多民眾對中國缺乏了解,對中國人的態度是“既懷疑也不太支持”,但時間和事實證明,中國人不僅給當地帶去資本、技術,還帶去了友誼。先后在烏本地建筑公司和中國公司工作的馬赫穆特感慨說:“中國人非常能吃苦,那種勤勞是我們以前從沒見過的。有一次在自然環境非常艱苦的地區修路,烏方員工覺得要干不下去了,可中方工程師和普通筑路工人都在堅持。中企負責人為了大家的健康,還親自到附近村子協調找純凈的飲用水源。中方員工也很友善,大家相處得很融洽?!?/p>
在塔吉克斯坦采訪時,該國工業與新技術部輕工業司司長沙里波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前塔國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雙方合作的一系列項目讓這個中亞國家在諸多工業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他認為,雙方在工業領域繼續加強交流與合作,可以實現雙贏發展,造福兩國百姓。
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自費留學中國
“與中國的商貿合作不僅影響到哈國GDP的增長,也豐富了國家的文化?!惫_克斯坦inbusiness網5月20日刊文稱,“目前,中國有超過1萬名哈薩克斯坦的學生。數百年來,哈中文化交流從未背離相互支持和幫助的原則。我們為共存和發展睦鄰關系樹立了一個值得稱道的榜樣。”
在哈薩克斯坦生活了近30年的楊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經常在當地新聞里看到被采訪的老百姓說中國游客好。我想,隨著往來航班和旅游業的逐漸恢復,哈旅游從業者會很高興?!彼€表示:“與早些年相比,越來越多中亞國家的民眾認識到中國產品質量好。很多人說,‘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我們日常消費的商品價格就會貴很多’。當地很多人用華為、OPPO手機,用微信、抖音。對哈國年輕人來說,他們喜歡鹿晗、張藝興等中國明星,也知道本國歌星迪瑪希在中國很有名?!?/p>
孔子學院是加強中亞國家與中國民間交流的重要機構。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學院是中亞地區第一所孔院,學院教師茉莉和孔夕夕是兩姐妹,她們的祖父曾作為蘇聯紅軍在東北抗日。姐妹倆從小就對中國感興趣,先后留學中國。據介紹,孔子學院中很多烏國學員家中都有親戚學習過中文或在中國工作過。在烏國,甚至還有五姐妹都學習中文的佳話。中亞國際研究所(塔什干)歷史文化遺產與人文研究系主任薩比羅夫認為,近年來孔子學院在塔什干、撒馬爾罕落地生根,多所中國高校開設烏茲別克語專業,上海與塔什干、西安市與撒馬爾罕市、陜西省與撒馬爾罕州建立結對友好關系進一步激發了民間交流動力,也見證了雙方正在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澳大利亞籍教師奧唐奈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深了中國與中亞國家民眾在社會人文層面的交流,尤其是重視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在她看來,2015年西安交通大學牽頭成立的“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2017年清華大學牽頭成立的“亞洲大學聯盟”加強了各國高校間的文化教育交流和能力建設,促進了學生交換計劃和研究合作的實施。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留學生求學的主要目的地和首選國之一,且獎學金留學生和自費留學生人數均不斷增加,分別從2010年的1183人和10747人增至2018年的4779人和25106人。據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留學的吉爾吉斯斯坦姑娘安逸觀察,十年前吉國學生在華留學只有千名左右,而目前的數量約為6000人,“這比在美國學習的吉國學生數量要多得多”。她認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費留學中國,真實體現出吉國民眾對中國高等教育和社會安全體系的信任。
“北京離我們雖遠,但中國離我們很近”
安逸的父親是研究中吉合作方面的學者,受此影響,她對中國感情很深,對中吉關系、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也有很多特殊的見解。安逸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航天大國。在我看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風起云涌的地緣政治海洋中,中國猶如穩定的燈塔。”有一次安逸在比什凱克參加一個討論中吉關系的研討會,有位發言者說“北京離我們雖遠,但中國離我們很近”,這讓她印象特別深刻。這位發言者一邊強調中吉是近鄰,一邊微笑著從口袋里掏出中國制造的手機,還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西裝。安逸說,那一刻,出席研討會的人都明白,“我們身邊的一切幾乎都離不開‘中國制造’”。
2008年,安逸和父母來過一次北京,這之前他們在美國生活了10個月,她當時的感覺是北京的高速公路、汽車、建筑工地“看起來就像在美國”。2012年和2016年她又兩次來中國,越來越明白為什么爸爸總是說“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拔矣H眼看到中國的變化。無論是新的摩天大樓、新技術,還是在酒店歡迎你的機器人、中國的太空探索,都令人興奮?!卑惨菡f,中國創造的奇跡背后離不開明智的政府,愛國、勤奮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以及儒家思想帶給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些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
在哈薩克斯坦開診所的伊斯梅爾·道羅夫曾在陜西中醫藥大學留學9年。據《哈薩克斯坦實業報》報道,在中國期間,道羅夫作為志愿者幫助社區開展防疫工作,他表示:“盡管我是外國人,但我不是旁觀者。”道羅夫完成學業回到家鄉開診所,是想用在中國學習多年的中醫知識幫助更多的人,同時也在哈國推廣中醫診療。
塔吉克斯坦科學院歐亞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馬馬達齊莫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塔中兩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相似的文化和習俗。如過去幾個世紀,塔國民眾喜歡放風箏,塔中兩國經常舉辦國際風箏節充分印證了兩國文化相近之處。他還表示,魯班工坊項目在塔國順利實施有助于提高當地青年的專業技能,對于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在馬馬達齊莫夫看來,受益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塔中兩國的祖先自古絲綢之路時期就保持著緊密合作。他表示,如今從研發微型芯片到組建空間站,中國再次展現出技術創新奇跡。
要減少彼此之間的“神秘感”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中亞國家實地采訪時也發現,受疫情影響,一些此前學習中文并準備到中國留學的中亞青年改到英美等西方國家留學。采訪中,有中亞國家的專家學者還提到,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共同打擊“三股勢力”方面取得很多進展,讓各國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但仍有一些組織在中亞地區暗中活動,蠱惑人心。
此外,中亞還是美俄兩大國爭奪的重點區域。美國在中亞長期推行“遏俄防中”政策,由于歷史和語言等原因俄羅斯對中亞也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都獱柤顾固故录分軋缶W站2021年4月發表題為《(美國)如何不費一槍一炮占領一個國家》的文章,揭露了美國如何砸重金在吉著力打造“媒體帝國”。而美國這樣做的首要目的就是對抗地緣政治對手俄羅斯和中國,加大反俄和反華宣傳。前些年有中亞國家修改土地法時,有西方媒體和非政府組織借機散布“政府會將土地賣給中國人”之類的謠言?!董h球時報》記者近日查詢到一個有西方背景的中亞學者在疫情期間進行的民調,除了相對積極的“有55%的受訪者認為本國在疫情期間得到中國幫助”外,其他結果基本上都很負面,與客觀現實明顯不符。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民間交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2017年的一項“與鄰國關系”的民調顯示,65%的受訪者希望首先與中國發展經濟關系。接受調查的吉國青年普遍認為,“中國是發展經濟和確保安全的主要伙伴”,還有17%的受訪者表示,應加強與中國在文化領域的合作。但類似的民意調查相對來說并不多,一些能查到的涉及“中亞民眾看中國”或“中國民眾看中亞”的民調結果還是六七年前進行的,這導致雙方都認為對方還很“神秘”。
安逸建議說,中國和中亞國家的民間組織應多加強往來與合作,可以涉及的領域有博物館和圖書館的交流、支持殘疾人事業、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討論公共外交問題等。此外,雙方可多支持媒體交流,以及利用好社交網絡這一能快速傳遞信息的渠道。在浙江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土庫曼斯坦留學生阿塔耶娃表示:“我已經來到中國6年,愈發感受到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自己身處其中的巨大機遇。我想未來從事的工作能促進雙方的交流合作,并且幫助更多中國朋友認識土庫曼斯坦、認識中亞。”《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科爾茹姆巴耶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哈中兩國以及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的友誼只會越來越牢固和深厚。
【環球時報赴烏茲別克斯坦特派記者 謝亞宏 環球時報記者 李強 王雯雯 胡雨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孫鋒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