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月,萬物并秀,江蘇大地處處孕育著蓬勃生機。2022年5月18日,在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給他們帶來莫大的驚喜和鼓舞。“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也是對廣大留學人員和年輕學子的殷殷期許。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一年以來,江蘇廣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從總書記重要回信中不斷汲取奮進的力量,躬身實干“再創(chuàng)佳績”“爭當表率”,將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當中。
來源:視覺江蘇網
根扎越深,樹越繁茂
去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李秀強教授還在德國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真摯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在海內外學術界迅速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讓我心頭一熱,更加堅定了回國投身祖國建設的決心。”李秀強說。
在南京大學與省教育廳5月18日聯合舉辦的報告會上,李秀強等10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現場交流。他們深刻體會到,只有緊緊扎根于祖國的土壤,留學歸國青年們才能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自覺追求中迅速拔節(jié)生長。
2018年從南京大學博士畢業(yè)后,李秀強先后在美國杜克大學和德國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微結構物理研究所開展研究。去年7月,他辭去國外工作加入了南航,如今他入選江蘇省特聘教授,所負責的課題組已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并在國際期刊發(fā)表6篇論文,“我們最近一項工作突破了太陽能界面光熱技術產水的極限,有助于實現水—能源相關產業(yè)的技術升級。”李秀強覺得,回國后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動力。
“自去年5月以來,總書記的回信成了我教學科研的座右銘,時刻鞭策并激勵著我的成長。” 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3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90后老師李柯于2021年10月回母校工作。入職一年多來,李柯身份轉變很快,一篇關于極端氣候和空氣污染之間關系的最新研究被重要期刊收錄,他主講和參與4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與所在團隊一起榮獲2022年度全國氣象教學團隊,以主要作者參與編著的《氣候變化叢書》第七卷獲國家教材科學基金資助。
“總書記的重要回信,令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倍增干勁!”這一年,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譚海仁在科研工作中不斷加深對回信內容的理解,一步步堅定了拼搏的方向與決心。回國5年來,譚海仁帶領團隊向著全球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發(fā)起持續(xù)沖鋒,“24.4%、26.4%、28%——我國疊層太陽能電池轉換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這背后是無數創(chuàng)新技術點和無數次嘗試。”譚海仁對未來充滿信心,目前團隊正持續(xù)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我們在蘇州建設的全球首條全鈣鈦礦疊層光伏組件研發(fā)線,馬上要量產。”
育苗成樹,聚木成林
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的重要回信精神,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今年3月18日起,來自南京大學李四光留學報國精神宣講團的近40名青年教師分赴全國30余所重點中學,開展60余場宣講活動。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學良說:“在宣講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一生襟抱為國開’的崇高精神品格,深刻認識了地理學科的家國情懷和經世致用的學科特征,更加堅定了勇攀高峰、科教報國的信念追求。”
在將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講給更多學生聽時,蘇州大學海歸講師團成員、蘇大放射醫(y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娟教授越發(fā)為所在學科而驕傲,“我們學科有鮮明的‘核’特色,很多前輩都參與到了‘兩彈一星’的工作中,在我們學院海歸青年也特別多,經常在一起熱烈討論,碰撞出一個很好的思路想法就會激動不已盡快實踐。” 第五娟說,回國后她所做的科研工作解答了一些重要基礎科學的問題,但更讓她有成就感的是,看到了這些成果在我國核工業(yè)和核安全等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Α5谖寰赀€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兩彈一星”特色思政教育活動,“針對國家戰(zhàn)略所需,我們要抓緊培養(yǎng)勇于奉獻、以‘核’報國的新時代放射化學青年人才。”
越過關山而愛國之情不改,遠渡重洋而報國之志彌堅。一個個學以報國的故事讓更多青年學子篤定“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
再過不久,由南大學子擔綱主創(chuàng)的《千流歸海——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青春紀實》即將出版。從策劃立項、尋訪調研,到匯編成稿,前后歷時近一年。這幾天,團隊負責人、法學院2022級碩士生彭睿智正和小伙伴一起全力沖刺付印前最后的校對工作。“我們來自不同院系的30名本碩博同學,走訪了14個院系25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他們留學歸國的心路歷程深深感染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希望能夠輻射到全省、全國更多的年輕人中去。”彭睿智說。
上天入海,續(xù)寫華章
新時代新征程上,留學報國的華章正在如火如荼地書寫,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正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今年2月17日,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羲和號”完成全部在軌試驗項目交出“滿分答卷”,在去年8月30日首批成果發(fā)布會上它創(chuàng)下了5個世界首次。“羲和目前狀態(tài)正佳,會產出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此外,我們正在建設世界最大口徑的軸對稱太陽望遠鏡以及推動羲和二號。通過我們自研的探測設備,解決一些長期依賴于國外衛(wèi)星數據的‘卡脖子’問題。”“羲和號”衛(wèi)星科學與應用系統的總設計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李川教授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南京大學現代天文和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40余名教師,其中絕大部分是海外歸國人員,他們正在不同方向上發(fā)力,為我國未來深空探測做好前瞻性研究。
茫茫大海上,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部署的海上浮式平臺如一片落葉在波濤洶涌的海浪中漂浮,太湖實驗室工程師許心愿和團隊成員定期在平臺上駐守,負責平臺試驗設備設施的監(jiān)測管理,而這一守就是兩個月。“海洋浮式風電平臺、深遠海養(yǎng)殖裝備平臺、大型旅游平臺等都是海洋浮式平臺,我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是海洋工程科學與離岸工程。”目前,許心愿和團隊已實現了多項海洋浮式平臺關鍵技術的首創(chuàng),對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工程轉化,“我們要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充分運用到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fā)上去,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來源:視覺江蘇網
這一年來,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谷成教授帶領團隊在新污染物的識別檢測和降解技術上持續(xù)攻關,不僅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期刊論文,還成功將科學技術輻射到了海外。“我們瞄準全球最受關注的持久性環(huán)境污染物——全氟化合物,開發(fā)了一項降解技術,美國一家企業(yè)聞訊主動聯系到團隊,以48萬美元獲得專利技術授權。”谷成說,對團隊來說最大的啟發(fā)是,過去我們都是購買美國技術,如今我們自己的技術獲得了國際認可。雖然這只是個開始,但正如中國科學家在高水平期刊發(fā)表上的飛躍一樣,新的變化已經在發(fā)生。
“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從出國潮到回國潮的轉變,無論是科研條件還是研究水平,我們已經與國外并跑,在某些領域甚至更加領先。”谷成感慨地說,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被大家寫在筆記上,更記在心里,引導大家不懈奮斗。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國家對環(huán)保事業(yè)越來越重視,投入也不斷增加,“這給我們學院帶來了發(fā)展機遇,學院一半以上老師都有海外留學背景,大家都在圍繞國家所需找準科研發(fā)力點。未來,我們將聯合起來聚力攻關,引領所在領域最先進技術的研發(fā),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