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蘇的美食,南京鹽水鴨、揚州老鵝、高郵咸鴨蛋等都與禽肉禽蛋類有關。在大多數人看來,禽類疫病離日常生活較遙遠,但是,一旦禽類發生大規模疫病,不僅可能會讓我們餐桌上的菜品缺少滋味,更可能引發人獸共患病。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飼養國,禽蛋和禽肉總產量世界第一。江蘇的禽病工作者們如何監測和“降伏”病毒,守護著大家的“菜籃子”與舌尖上的安全?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一探究竟。
突破家禽細胞免疫“卡脖子”難題
助力產業發展
很多人喜歡吃溏心蛋或者生雞蛋,殊不知一旦這些雞蛋在生產環節遭受沙門菌的感染,人類也可能會不幸“中招”。
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為公眾及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畜禽重要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防控是國家重大需求,只有把動物疫病的源頭問題控制住,才能控制人獸共患病。”揚州大學黨委書記,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動物源)控制實驗室、江蘇省人獸共患病學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焦新安告訴記者。
圖源:視覺中國
在人獸共患病中,沙門菌病是典型代表。“根據統計,在人類食物中毒中,70%由生物性危害因子導致,沙門菌位于首位。人類感染此菌后會引發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敗血癥、休克,甚至死亡。”焦新安團隊老師孟闖告訴記者。
面對諸如沙門菌病等在內的防控難度大的病毒,保護性細胞免疫是關鍵。但是,其細胞免疫研究一直存在著“卡脖子”難題,嚴重制約防控成效。為此,經過多年努力,焦新安帶領團隊成功創制家禽疫病細胞免疫防控新技術,探明重要禽病流行新特征,研制出新型系列疫苗候選株和DIVA配套檢測技術、研發新型佐劑等免疫防控新產品,形成“生物安全+綜合免疫”的防控新體系,實現了精準檢疫淘汰,使家禽沙門菌病等疫病的凈化取得顯著效果。
科學研究必須走出實驗室,融入產業發展,才能做到“墻內開花墻外香”。多年來,實驗室專家團隊與相關企業展開一站式幫助,切實為他們解決技術難題。“畜牧產業鏈長,從養殖場的選址到飼料、獸藥、屠宰儲存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對最終的產品品質造成影響。我們會從選址、消毒、疫苗接種開始,手把手幫助養殖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孟闖表示,通過團隊的合理規劃與指導,養殖場內動物的病死率和淘汰率可降低10%左右,并能夠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動物的耐藥性,控制藥物殘留,減少環境壓力。在這過程中,一些大型養殖場可以節省300萬至500萬元。
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雞瘟由一類動物疫病降級為二類
5月13日,在揚州舉辦的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禽病學分會第二十次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劉秀梵獲“終身成就獎”。他所帶領的團隊研制出了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城疫疫苗——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可同時預防雞群和鵝群中的新城疫。
自面世以來,該疫苗已累計生產銷售超過100億羽份,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推廣應用,為養殖企業增效50多億元。
圖源:視覺中國
“新城疫”俗稱雞瘟,與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樣,是危害全球養禽業最嚴重的兩大烈性傳染病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中優先防治的禽類兩大疫病之一。團隊核心成員、揚州大學獸醫學院胡順林博士告訴記者,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株打破了新城疫疫苗株完全由國外引進的局面,與此前國際通用疫苗株LaSota相比,該疫苗株毒力更弱、免疫原性更好,免疫后產生的抗體滴度高4倍以上,清除病毒的能力強10倍以上。
“近年來我國新城疫發病率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城疫疫苗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護作用。”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研究員劉華雷表示。去年,在農業農村部調整的陸生動物疫病病種名錄中,新城疫由原本的一類動物疫病降級為二類動物疫病。
新城疫病毒存在多個基因型,其中鴿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仍在我國廣泛流行。“最近,我們正在研制鴿的新城疫疫苗,希望盡快實現突破。”胡順林表示。
在候鳥遷徙區撿拾鳥糞
讓“新”病毒無處遁形
病毒不斷變異,無論是禽類疫病的常態監控和研發疫苗,開展病原流行病學調查十分重要。野生鳥類特別是候鳥可能成為傳播病毒的載體,為做好監測,由揚州大學彭大新教授負責的華東地區家禽/野禽界面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團隊每年都會進行一項重要工作——采集鳥糞。
正在采集鳥糞的同學
在全球主要的9條候鳥遷飛區中,有4條通道經過中國。中國東部尤其是沿海地區,就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范圍內。每年的4、5月份,冬季在南方過冬的候鳥紛紛北遷,尋找合適的棲息地繁衍生息。這些野鳥在路途中會經過水面、灘涂、山林,會與養殖的家禽產生接觸,一旦雙方攜帶或已經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后,經過候鳥的遷飛將加速病毒傳播,甚至引發疫情。
“我們負責我國華東地區的禽流感病毒監測工作。一般情況下,團隊會前往洪澤湖、高郵湖、太湖、杭州灣濕地、崇明島等地區,這些地方水面廣闊,魚蝦豐富,是候鳥們喜歡聚集的地方,也是禽類養殖業發達的地方。”流調小組組長秦濤副教授告訴記者。
今年5月初,“鳥糞采集”小組剛剛完成了一次高郵湖地區的鳥糞收集工作。對他們來說,這個過程快樂卻又辛苦。“我們一般會選擇當地水源地附近進行采樣。在采樣時,要注意甄別鳥類的糞便。”小組成員劉海告訴記者,“此次大家采集的是白鷺的糞便,它們的糞便呈白色噴射狀,與常見的當地麻雀、喜鵲等留鳥有著較大的區別,是比較好區分的。”
穿上防護服,帶著低溫保藏箱等裝備,每天在凌晨4點之前、鳥叫聲剛出現時,“鳥糞采集”小組的同學們就必須抵達此前已經確定的地點。“最佳的采集標本地點其實在鳥窩密集的樹下,這里的糞便往往密度大且新鮮,能夠滿足檢測要求。”劉海說,在這樣的地方,他們偶爾也會遭遇意外的“驚喜”——鳥糞從天而降,落在防護服上。這時候大家非常興奮,蜂擁而上采集,因為剛掉落的糞便最新鮮,符合樣本采集標準。
正是在國內數個家禽、家禽/野禽界面禽流感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小組的努力下,摸清了禽流感的傳播與變異規律,使之成為高致病性禽流感滅活疫苗升級的重要依據,也使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