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理響中國】不盡的江河不斷流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一重要講話立足歷史、立足中華文明的永續傳承,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進程之中,號召中國人民為“賡續歷史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譜寫當代華章。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歸納了中華文明的獨特特征,為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文明、制定相關的政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準繩。

  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突出特征中最為基礎的特征,也是世界原生文明中保存至今并一直發揮作用的核心特征。認識文明的連續性必須從認識歷史開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歷史的結論,同時又是“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這一結論的前提。中國人的道路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決定、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踐行,這是歷史的邏輯。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自富饒的中華大地。與舊大陸其他原生的農耕文明一樣,中華文明也產生于大河流域。不過,中國地大物博,早期的灌溉面積遠遠超過古代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據測算,在古代兩河流域的鼎盛時期,兩河地區可灌溉的農田面積約為1.5萬—2萬平方公里。古代埃及尼羅河地區的灌溉面積也不會超過4萬平方公里。這些灌溉區構成了尼羅河的綠洲帶。尼羅河是埃及人的幸福河與生命河。埃及文明靠尼羅河而興,靠尼羅河而存。而古代中國水系發達,適合于人類生活的地域極其廣闊。僅黃河流域的灌溉面積就達70萬—80萬平方公里,加上長江、珠江等流域,總體面積則遠超500萬平方公里。至西漢末葉,中國的人口迅速增至6000余萬,這在世界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中華文明源自大河流域,但又不限于大河流域。平原、草原、湖泊、丘陵、山地等都留下了中華先民活動的足跡。中華大地多元的地形造就了多彩的文化,而多彩的文化又不斷地豐富著居住于中華大地上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其養成了與不同環境抗爭、共生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言,我中國之版圖,包有溫、寒、熱之三帶,有絕高之山,有絕長之河,有絕廣之平原,有絕多之海岸,有絕大之沙漠,宜于耕,宜于牧,宜于虞,宜于漁,宜于工,宜于商。凡地理上之要件與特質,我中國無不有之。中國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則以黃河、揚子江之二大川橫于溫帶,灌于平原故也。富饒、廣袤的中華大地不但為中華民族搭建了創造文明的廣闊舞臺,而且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承載著“厚德載物”的重任。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自中國“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考古證明,中國早在100萬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大約在1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據統計,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已達1萬多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大地上就出現了眾多風格獨特、發展各異且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蘇秉琦先生將其稱為“滿天星斗”。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既分布于中原大地,又廣見于遼西、長江中游、黃河下游、江浙等地區。大量的事實表明,中華文明屬于原生文明,有龐大而厚實的發展根基。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根系發達的史前文化是孕育中華文明的關鍵力量。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極為罕見。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自中華民族各民族自身不間斷的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中華民族由各民族交融匯聚而成,中華文明也因各民族交融匯聚而興旺發達、延綿持久。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自中華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重要基礎和底色,而文明則有規范文化行為、引領文化發展之特征。中國文化的活力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來源于像周公、孔子、老子、荀子等一大批圣賢的貢獻。中國所創造的文化傳承體系以及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斷地推動著中華文明勇往直前、持續前行。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自中國人對歷史的高度重視與自覺意識。中國重視對史事的記錄。在中國的古籍里,留下最多的是史籍。梁啟超曾說,中國傳下來的書籍,若問哪部分多,還是史部。中國和外國不同。外國史書固然不少,但是總體上不如中國。中國至少占十分之七八。甲骨文、金文中述說的史事以及《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和歷代史家接連編撰的“圖書長城”——“二十四史”,這些都是保存中華先人實踐經驗的獨一無二的巨大的數據寶庫,是體現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證,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編年史是中國的編年史。中國的這些編年史連貫不斷,詳盡無遺,撰述嚴謹,沒有摻雜任何神奇的成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坦言,(中國)這個民族擁有自遠古以來至少長達五千年前后相連、排列有序、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述詳盡準確,與希臘史和羅馬史不一樣,它更為翔實可信。無論是伏爾泰還是黑格爾,雖然他們看到了中國史書記載的豐富與連貫,但都沒有意識到中國史書記載的連續性特征,更沒有意識到史書的連續性恰恰是中華文明連續發展客觀存在的真實反映。

  總之,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特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表明:中華文明是帶有獨特精神特質的人類文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內生的創造力,能夠經受住外部和內部、自然和環境等各方面的考驗。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中華文明的本質。可以肯定,中華文明在業已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的基礎上,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