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甜多汁的醉李,酸甜可口的楊梅,水潤甜蜜的水蜜桃……6月,無錫人的味蕾被各種水果的酸甜浸潤。這些水果雖然好吃,在采摘、運輸、保存等方面卻不易,因此,如何“強鏈、延鏈”成為果農增收的關鍵。
楊梅矮化成“盆景” 采摘便利品質更優
眼下,楊梅季已接近尾聲,果農們都挎著籃子、架著梯子忙著收獲樹上最后一批新鮮烏紅的楊梅。在山水城,記者發現有些果農家的楊梅樹跟普通楊梅樹不一樣,相較于別家七八米高的楊梅樹,他們種植的楊梅樹就像“盆景”,高度只有兩三米,側枝也是向外擴張的,采摘時不用梯子,毫不費勁。原來,通過采用矮化栽培等種植技術控制樹形和高度,不但實現了站在地上輕松采摘,還提升了楊梅品質。
今年74歲的時林海在董塢里一片約7畝的山頭種了楊梅和醉李,實行了矮化栽培后,果樹長勢格外好。“以前的楊梅樹,特別是一些老樹越長越高,每次采摘都要準備四五米的長竹梯,沒點膽量還不敢上去,采摘也費時費勁。楊梅樹太高的話采摘率就低,果樹管理也不方便,還很危險,每年都有人摔傷。”時林海說,多年前老伴采楊梅從梯上摔了一跤,他一賭氣就把那棵樹鋸了,“后來冷靜下來想想,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下嫁接,我就動手試了,結果還真成活了”。之后,時林海就開始了大面積改造。時林海介紹,矮化技術就是對又高又大的果樹實施“手術”使其變矮,需要鋸掉主干,留下矮枝,以控制樹冠、樹體,對于低產樹和樹勢過旺的則通過修剪調節大小年結果,以達到均衡產量、提高品質的目的。矮化修剪每年需要進行3次,分別是6月、10月和來年2月到3月。
這段時間,時林海每天4點就上山采摘,9點回家吃飯,中午12點再去一趟果園忙到下午3點多回家。除了采摘以外,他一手拿著剪子、脖子上掛著鋸子,開始修剪結過果子的老枝條。“我修剪得比別人多,不追求量大,要品質好、熟得早。這附近,每年都是我家最早開始采摘的。”時林海說,整個矮化過程需要3至5年,對果樹的產量影響很大,幾乎要減產五分之三,果農大多舍不得下手,親戚鄰居都反對他這么干,連老伴也埋怨了他5年。
如今,時林海家果園里成功矮化的楊梅樹都只有兩三米高,管理起來方便多了,果子的個頭、甜度、掛果率也有顯著提升。最重要的一點是采摘更安全方便,吸引了很多熱衷采摘的客戶。閑暇時,時林海也常同鄰居們交流自己的經驗。
運輸坐上“小火車” 種植走上精品化之路
走進大浮謝古村的阿斌家庭農場,這里的楊梅同樣樹形低矮,不少游客正穿梭林間,體驗采摘樂趣。和時林海自己摸索不同,該農場走的是產學研合作的專業化路線。據了解,這里是無錫地區率先采用楊梅矮化修剪栽培技術的楊梅基地,經過5年摸索實踐,獨創了楊梅樹的改良開心樹形。“這種樹形一般在2.5至3米,通風透光、立體結果,十分適合觀光采摘。目前,基地500余棵楊梅已基本完成矮化培育。”農場主薛斌向記者介紹時,客戶預約采摘的電話一直沒停過。
楊梅種植不易,采摘、運輸更是個辛苦活,果農們天不亮就要上山采摘,再靠人力運下山。在阿斌家庭農場,有一條銀白色的細長軌道隨著山勢高低蜿蜒起伏,軌道上一輛“小火車”正載著一籃籃新鮮摘下的楊梅從山上緩緩行駛而來。原來,這是薛斌為了解決山地運輸難題最新引進的單軌運輸機,在這個采摘季里充分發揮了“機器換人”的作用。“這臺單軌運輸機最多能載重250公斤,軌道總長約450米,上下山坡很便利,大大提高了采摘運輸效率。”薛斌說。
順著山路拾級而上,數個白色大棚掩映在山林間。薛斌介紹,這是在濱湖區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借鑒了浙江楊梅的種植方式。“我們在全市率先設計應用了適應濱湖丘陵山地的獨棟大棚和連棟大棚,對矮化楊梅開展設施栽培,顯著降低梅雨期降雨的影響。還采用了可以隨時揭膜覆膜和鋼架嵌合防蟲網的創新設計,便于調節開花期和采摘期棚內濕度,有效減少楊梅果蠅和花金龜等主要病蟲害發生。”目前,該農場內50余畝楊梅鋼架大棚試驗示范區蟲果率下降40%至70%,已成為濱湖楊梅果品現代化、高效化、精品化生產的樣板。
由于處于太湖水核心保護區范圍,該農場還通過使用天然有機肥料、嘗試微生物肥料,采用殺蟲燈、黏蟲板、防蟲網、生物及植物農藥等綠色防蟲防病技術,針對土壤情況進行測土施肥,使用防草黑地膜覆蓋、使用土壤保水劑等綠色有機種植方式,在提高楊梅果品品質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以科學方式種植出來的水果品質更優,明年準備嘗試果品分級銷售,精品的價值會更高。”薛斌自信地說,好產品不愁賣,只有走科學化、精品化種植,才能真正實現增收致富、鄉村振興。
牽手茶飲“周邊”研發 助力地產水果延鏈
時下,眾多茶飲品牌紛紛推出了以時令水果為原料的果茶。打開手機點單小程序,“初夏有枇杷”“蜜桃檸檬茶”“莓莓桑葚”等以枇杷、桃子、桑葚為原料的果茶成為各茶飲品牌的熱賣產品,主打的就是新鮮口感、道地風味。
位于萬象城的一家本土品牌茶飲店里,目前最暢銷的飲品要數楊梅系列,冰沙、冰搖、冰激凌等產品各有各的“鐵粉”。“很喜歡楊梅酸酸甜甜的口感,能吸到楊梅的果肉纖維,杯底的馬蹄爆爆珠很好地中和了楊梅的酸度,口感有層次。”點了楊梅冰沙的陳女士對這款飲品贊不絕口。“中國人講究‘不時不食,順時而食’,現在人們也越來越注重健康和養生,所以我們根據時令推出水果飲品,新鮮好吃又健康。”店員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推出的是以荔枝、桑葚等水果為主材的飲品,時下則以楊梅、蜜桃、西瓜等為主。
飲品水果原材料的選擇正慢慢傾向于地產水果。“楊梅飲品一開始選的是東魁楊梅,后來發現馬山楊梅品質也很好,運輸又方便,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呢?隨著陽山水蜜桃上市,蜜桃系列也會選用地產的水蜜桃,更新鮮優質。”該品牌研發總監張一蕊表示,扎根無錫后,對地產水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今年又發現了個“寶藏”——大浮醉李。“前段時間,我嘗到了大浮醉李,居然這么水潤清甜,打破了我對李子的認知。我們立馬進行了研發,口感驚艷,期待明年推廣!”張一蕊表示,醉李本身甜度高、水分足、纖維多,不需要添加過多的糖分,用水量也少,更天然健康,很適合做飲品。“今后會多嘗試‘牽手’地產水果,挖掘地方特色。”
據了解,為解決楊梅大量浪費的問題,從去年開始,馬山楊梅陸續加大與奶茶、飲料相關企業的合作,突出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著力延伸果品產業鏈,就地提高利用率;同時,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近2500戶楊梅農戶實現增收致富,有效助推區域產業經濟跨越提升。宜興湖 鎮也通過“楊梅音樂節”“楊梅開采節”和“楊梅推介”等活動直接帶動旅游開發,鄉村休閑旅游融合度逐漸提升,推動楊梅產業邁上新的臺階。今年的“湖 楊梅”有了更多新故事,宜興本地果茶品牌創新開發了“湖 楊梅”新飲品;而在雅達陽羨溪山小鎮上,宜興本土藝術市集江南造物市集也解鎖了楊梅的多種“打開方式”。(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