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小店”系列新聞報道第三季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該項目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南京市商務局、揚子晚報紫牛新聞、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共同出品,第三季項目攝制組將深入南京城市街巷,深度調研各類小店的經營情況及小店集群的業態情況,用鏡頭講述“小店故事”,展現各種小店為城市帶來的勃勃生機,呼喚各種社會力量幫助小店良性發展。本期將帶您走近位于南京1865產業園里的一家吉他手工坊,去了解一位90后制琴師的匠心故事。
從彈琴變制琴,90后小伙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每座城市都有一間可以講故事的吉他店,在1865產業園里也不例外。這里環境舒適,“音”為熱愛,所以吉他的旋律可以變得更加動聽。老板名叫田野,1992年出生的連云港人,他在這里經營的是一家140平方米上下兩層的小店,問起叫什么名字,他說沒有名字。
“因為我創業是個新手,在規模上人員配備上還不成熟,現在就是我一個人來經營這家小店。”田野告訴記者,他在中學時學習彈吉他,后來進入大學對樂器的制作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去了美國洛杉磯學習了兩年,之后回國在南京創業制作手工吉他,今年是他創業的第四個年頭。
“一般一把普通的琴要制作三周左右,要求比較高的話會有兩個月以上的工作周期”,田野一邊說著,一邊向我們介紹起制作過程,從設計到選材再到加工安裝,多達上百種工序。“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兩個步驟就是第一步選材和最后一步調試,將會影響到整個樂器的外觀和音質。”在田野的小店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專業的工具,這些工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昂貴有的便宜。
手工藝創業不易,從一把把琴中收獲成長
“在創業期間,也并非總是那么的順利。”田野告訴記者,在剛開始時,走了不少的彎路,有時自己滿意的作品,但卻不太符合客戶需求。由于店鋪規模不大,員工也只有自己一人,“我主要是靠我的手工費用去創造營收,效率成為了擺在我面前的難題。”
如何平衡自己的想法與客戶需求,田野思考了很多。他按照客戶的需求,一遍遍地進行改進與制作,與此同時,客戶也會給他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雖然一開始會有很多問題,但是在一次次地改進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對自己制作工藝上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田野表示,自己也還是很幸運的,盡管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總有人伸手相助。
創業初期的他,業務來源基本靠朋友介紹。“因為在學生時期熱愛彈琴,行業內的朋友一直保持著聯系,在南京這里也只有我是從事吉他制作的,所以他們有需求都會找我對吉他進行一些個性化的設計。”每一把琴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會有微小的差別,田野會從外觀、手感、功能、音質等方面給予定制服務。“一把吉他大概手工費在6,000元左右,算上材料費和配件費大概在1萬元左右吧,這是一個最低價,如果說你需要一些特殊的定制需求,會有一些浮動。”
"我很明確,這將是我一生的事業。"
“制作吉他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事情了,只要是聽到音樂,我就會想到這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琴。”問起還有什么別的愛好,他說基本都是和做手工有關,像木匠、鐵匠之類。或許在手工藝中,追求手工的人,某種程度上飽含著“倔強”,那一次次地敲打似乎還表達著制作者內心的聲音。
“我第一把自己制作的吉他就是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的一個作業,當做完的時候首先感到非常滿足,因為畢竟是自己日夜磨練出來的一個作品;其次也會對它不完美的地方感到遺憾,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給我指出了一些不足之處,這也在激勵著我,做下一把吉他要做得更好。”從那天起,制作吉他已經成為田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今天他已制作了50把琴,拉了數不清的弦。
“我很幸運,從學習到創業,我的父母都非常支持我,也是不斷激勵我能一直堅持下去。”不論是創業初期選址還是日常生活上的照顧,田野得到了父母極大地鼓勵與幫助,正因如此才要更加努力。“對于未來我希望能夠組建團隊來運營這家小店,希望和我一樣在堅持自己創業的年輕人把握住機會,更加積極向上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做好自己的事業。”
如今,像田野這樣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者投身實業,用科技與知識的力量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青年創業者們將以創新創業之力,繼續在現代化新征程中砥礪奮進,不斷前行。
文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實習記者 何逸沁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