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華傳統文明世界觀方法論的創新性賡續,對西方現代文明世界觀方法論的批判性涵攝。
“六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原創性貢獻,也是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的集中表現。“六個必須堅持”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原創性貢獻,一方面表現為對中華傳統文明世界觀方法論的創新性賡續,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西方現代文明世界觀方法論的批判性涵攝。
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是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民本”傳統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
在當代中國,人民性立場集中體現為“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深入人心的觀念。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依然遵循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的政治邏輯。人民至上,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立場的根本體現,與現代西方文明的極端個人主義是迥然不同的。這一立場不是將個人偶然的、意見性的傾向發揮到極致,而是對人民最根本利益、最真摯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旨趣的堅守。
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是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延續。
在這里,自信自立的內涵已經極大擴展。尤其是經歷了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重大挫折,又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百年光輝歷程,今天的自信自立,已經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的自信自立。堅持自信自立,對應的是現代西方文明世界觀方法論上的霸權主義。部分西方國家長期奉行“國強必霸”的邏輯,容不得他人自信自立,甚至炮制、宣揚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與之相反,新時代的中國不僅自己堅持自信自立,還堅持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
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精神風骨的當代賡續。
所“守”之“正”和所“創”之“新”,在具體內涵上已經和中國古代根本不同。我們今天必須堅持的守正創新,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百年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根本性前提,以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質性內容的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對應的是現代西方文明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片面求新。新時代的中國雖然也以創新為新發展理念之首,但我們所說的創新是以守正為前提的創新,是秉持自身的價值旨歸和文明內核的創新,而不是以相對主義甚至虛無主義為最終歸宿的為創新而創新。
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深沉的憂患意識是一脈相承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古圣先賢對人生實況的體認,也是對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內在道理的揭示。當然,我們今天必須堅持的問題導向,應當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足于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和偉大變革,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堅持問題導向,傾聽時代聲音,把握時代脈搏,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和精神實質。反觀現代西方文明,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所極力推崇的是片面理智的、抽象物質的或者說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在驅動世界的方式上所極力推崇的是金錢至上。
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是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所秉持的整體性思維傳統的當代繼承。
堅持系統觀念,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華文明整體性思維傳統的當代擴容,既在內在精神上傳承了歷史,又在時代內涵上革新了文化。堅持系統觀念,對應的是現代西方文明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碎片化和均質化。現代西方文明現實取向上的個人主義、片面求新,使得他們很難真正堅持和具體踐行系統觀念,反而容易跌入片面尋求最小確定性的碎片化傾向。
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是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所懷抱的“天下”觀念的創造性轉化。
懷柔遠人,以德“王”天下,而非以力“霸”天下,這是中華文明自古所尊崇的政治傳統。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內在繼承了這一和平主義精神傳統,而且經由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和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經驗,極大擴展了“天下”觀念的空間邊界和文明內涵。反觀現代西方文明,由于其世界觀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片面求新、碎片化等問題,在新時代以中國為代表的人類發展進步新潮流和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前,逐漸顯露出抱殘守缺的保守特征。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