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李佳芮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一大批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一往無前、共赴國難,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用生命鑄就民族復興的豐碑。86年過去了,硝煙雖已散去,但曾經的苦難不能忘,曾經的犧牲不敢忘,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砥礪前行,接好歷史交給我們的“接力棒”,以“起步即加速、開局即沖刺”的奮進姿態建功新時代。
懷“赤子之心”接過“對黨忠誠”之棒,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忠貞姿態“起步”。抗戰期間,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的解放和獨立、人民的幸福和安寧前仆后繼,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對黨忠誠的大德,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忠誠是最深的緬懷,廣大黨員干部要銘記并傳承革命先輩的赤誠信仰,一心愛黨、一生向黨,時刻牢記曾經舉起的右手和握緊的拳頭,將“忠誠”刻進骨子里,把“小我”融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大我”,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英烈精神中汲取愛國力量,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永葆“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的愛國熱忱,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以堅定的信仰詮釋對黨的無限忠誠。
懷“公仆之心”接過“甘于奉獻”之棒,以“但愿眾生皆得飽”的為民姿態“加速”。在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過程中,有彈盡糧絕后腹中滿是草根卻寧死不屈的楊靖宇,有面對日偽軍逼降毅然投江殉國的八位女戰士,有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的趙登禹……他們抱著救民于水火的信念,用生命踐行了“一切為人民打算”的錚錚誓言。生逢盛世,定當不負盛世,廣大黨員干部要讀懂革命先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為民奉獻“密碼”,主動接過“甘于奉獻”之棒,保持“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干勁,把人民群眾的“關鍵小事”當作自己的“心頭大事”,用實際行動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懷“拳拳之心”接過“勇于擔當”之棒,以“道義爭擔敢息肩”的拼搏姿態“沖刺”。86年后的今天,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但歷史時刻警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廣大黨員要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奮力拼搏的頑強意志,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踏浪前行”。要立恒心,做懷揣夢想的“追夢人”,主動投身到為民服務的火熱實踐當中去,在新征程上續寫新的璀璨篇章。(李佳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