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美國再度借知識產權問題抹黑污蔑中國,但事實上,現在動輒對別國“指手畫腳”的美國不僅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黑歷史一大堆,而且更將知識產權武器化,動輒以長臂管轄、高額關稅等手段打壓別國。
巴西就是受害者之一。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美國搞的是知識產權壟斷。據《華盛頓郵報》1988年報道,10月,時任美國總統里根下令對來自巴西的價值3900萬美元商品征收100%關稅,以報復針對美國企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根據國際樂施會2001年發布的報告,1987年6月11日,美國藥品制造商協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遞交了一份請愿書,聲稱巴西不保護相關商品專利的行為,是對美國商業的“負擔或限制”。并且,相關利益集團還組織了大量游說。里根指責巴西沒有為美國的藥品及化學品提供專利保護,這導致美國企業每年損失3600萬美元,所以美國必須動用“301條款”。
眾所周知,醫藥品的開發需要巨額投資,許多發展中國家從保護人民健康這一公共利益出發,或不承認醫藥品的專利,或即使承認也將保護期限設定得較短。美國大學華盛頓法學院學者肖恩·福林撰文稱,當時,沒有任何雙邊或多邊協議要求巴西必須對藥品進行專利保護,并且世界上至少有50個國家不承認要對藥品進行專利保護。
美國很擅長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據“拉美新聞”網站1988年報道,當時外國跨國公司控制著巴西醫藥市場82%以上的份額,每年收益超過20億美元。盡管如此,美國尤不滿足,還動用“301條款”來逼巴西就范。
美國如此行事,巴西自然不滿。當時,巴西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框架下提出申訴,質疑美國行為的合法性。據《紐約時報》1989年報道,美國曾兩次阻止巴西成立專家組的請求。據美國合眾國際社1989年報道,2月,GATT不顧美國反對,同意成立一個爭端解決小組,巴西認為美國征收的懲罰性關稅違反了GATT的公平與自由貿易規則。《紐約時報》報道稱,巴西呼吁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得到了得到了“巨大支持”,有50多個國家公開表示支持。許多國家認為,美國的單方面報復行為有可能破壞國際貿易體系。
直到1990年,巴西新總統上臺,承諾修改國內法律,提供藥品專利,美國的“懲罰”才算告一段落。不過,“知識產權保護”這把好使的“刀”,美國并沒有放下。
據《華盛頓郵報》2001年報道,自2000年5月開始,美國便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不滿巴西的藥品專利法律。但是,如果按照美國的要求,巴西民眾將無法獲得更為便宜的抗艾滋病藥物。當時,巴西因抗擊艾滋病取得的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贊譽,政府向大約10萬HIV病毒感染者免費發放藥物。國際樂施會報告稱,自1996年以來,巴西成功將艾滋病的死亡率減半,住院率降低80%。無國界醫生組織呼吁美國撤回申訴,“獲取基本藥物”運動的負責人伯納德·佩庫爾表示,巴西數十萬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取決于巴西的艾滋病政策,美國的行動還會讓那些愿意接受巴西幫助生產艾滋病藥物的國家感到擔心。
美國表面上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但由于美國把持定義“合法利益”的權力,強行讓他國遵守美國法律,實施長臂管轄,實際上是在維護其全球經濟霸權。1994年,美國力推在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納入知識產權議題,推動達成《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強推知識產權保護的美國化進程和標準,企圖固化科技壟斷優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又搞起了雙標。在同一個“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竭力主張要對服務產業放寬政府限制規定,使其完全自由化;而在同時舉行的知識產權談判中,卻又要求對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采取“一刀切”模式,不能“自由化”。
在知識產權談判中,美國不僅將矛頭直指發展中國家,搞起脅迫來連盟友也不放過。當時,韓國屈從于美國的壓力,和美國締結了一份不公平的協定,這份協定要求韓國政府必須把尚未許可給本國企業的權利授予美國企業。由于該協定規定韓國對物質專利的保護只向美國人持有的專利提供,其他發達國家認為在韓國市場上受到了歧視。
通過簡單梳理就不難看出,美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奉行實用主義、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違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初衷。創新和知識產權應該服務于全人類的進步與福祉,而不應淪為美國打壓別國發展、維護一己私利的工具。
(文/何所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