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近年來,“過緊日子”成為各級政府一以貫之的理念與行為。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過“緊日子”的決心和恒心,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的務實作風。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許多節用裕民政策措施,以政府的“節”保證百姓的“裕”。這些“細節”“干貨”,令人感動,也令人鼓舞,一種腳踏實地、勤儉節約、實干興邦的奮斗姿態從心底油然而生。
緊日子到底怎么過,是個值得琢磨的問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說,“坐破椅子就不能革命嗎?”這是共產黨人“過緊日子”的生動寫照。雖時過境遷,但這種清貧精神、勤勉精神和實干精神,仍然在歷史深處燭照著未來。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當主動“過緊日子”。說到緊日子,多數人或許會想到“精打細算”“緊衣縮食”“勤儉節約”般的“苦日子”。其實不僅僅如此,黨員干部帶頭過緊日子,該辦的事仍然要辦足辦好,這是一個考驗。就是要以讓老百姓過日子的小智慧,為百姓送出的一份豐厚扎實且覆蓋面廣的民生“大禮包”,這也是一種高度的憂患意識,更有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及中國共產黨人代代相傳的優良作風。而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唯有主動適應這種緊日子,才能換來百姓的好日子,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擁護。“過緊日子”不是迫于無奈當“守財奴”或“苦行僧”,而是自覺發揚勤儉節約的生活傳統和吃苦精神,像顏回那樣“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像劉禹錫那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像方志敏那樣“矜持不茍,舍己為公”。歸根結底,過緊日子離不開黨員干部的務實作風。
“羲農至舜禹,所尚惟樸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盡管我們已經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國家綜合實力與日俱增,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還有差距。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保障14億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但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嚴峻復雜,國家經濟增長始終面臨著挑戰與考驗。過緊日子就要算細賬,把錢花在刀刃上,把更多“真金白銀”投入到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上來,讓人民群眾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發展成果。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緊日子”也就是“緊作風”,為的是老百姓過上更幸福的“好日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過緊日子”是黨員干部的黨性體現。黨員干部將“緊日子”過成“常日子”,是一種反省、一種傳承。黨員干部唯有牢固樹立過好緊日子的思想觀念,才能在實際的行動中不猶豫、不迷茫。老百姓能不能過上好日子,關鍵在黨,關鍵在黨員干部身上,這一點也尤為重要。雖說現在的生活條件、工作環境都與以往大為不同,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環境如何改變,勤儉節約的本色不能動搖。廣大黨員干部絕對不能因為經費“緊”而在工作上“松”,既要“儉”更要“勤”。三公經費減少,并不意味著工作量可以減少,該做的事還得做,而且還要做好,這就要求我們要精打細算,做到事半功倍。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把辦事效率提起來。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在工作上高標準,身體力行從節約一瓶水、一張紙、一度電做起,率先垂范、做出樣子、當好樣板。精簡會議、壓縮文件,嚴格接待標準、控制會議規格,把好的作風樹起來。開支做“減法”、效率做“加法”、服務做“優法”。嚴于律己,服務為民,做人民的勤務員,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讓崇尚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黨員干部的行動自覺。思想上的“龍頭”擰緊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必將形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風氣必將得到有效遏制。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過好“緊日子”,不是“一陣子”的工作,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站在新的奮進起點上,讓我們堅守節用裕民之道,“緊日子”有意義,因為那是為民的初心;“好日子”有滋味,因為那是幸福的味道。黨員干部要涵養“過緊日子”的精神自律,是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基本功,也是檢驗一名黨員干部黨性強弱的“晴雨表”。自覺過好緊日子,自覺當好奮進人,每個人都能書寫出不一樣的新時代共克時艱、行穩致遠的精彩詩行。(王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