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予旅游內核,旅游給文化帶來新活力。9月16日,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南京藝術學院、淮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紫金文化產業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2023年年會在淮安舉行。來自全國文化產業領域、高校院所、學術出版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之道,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IP的價值如何凸顯?吸引消費者的文旅新元素到底是什么?特色文旅發展與區域聯動如何布局?記者進行了探訪。
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級旅游品牌
今年暑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了火爆全網的“打卡點”,共接待線下觀眾97.2萬人次,推出2場特展,開展41場非遺展演,收獲了大批國內外游客的好評。在江蘇,大運河文化資源為旅游再添一把火。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肌理。同濟大學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夏潔秋介紹,文旅融合發展有助于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適應城市整體發展趨勢。他以上海為例,上海多年來探索文旅融合機制,基于內容創意融合、文旅企業融合、服務平臺融合等方面,重視人與物、人與環境的互動,推進要素集聚、品牌建設及聯動輻射效應。
“內容生產是文旅融合發展的根本動力。”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邵明華認為,文化資源、創意轉化、文化產品構成文旅融合內容生產的三個重要方向,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要確立內容生產的基礎性地位,推動文化資源的研究闡釋、創意轉化和開發利用,創新生產能夠反映時代要求的文化產品,進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我國文旅融合實現內涵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如何促進大運河沿線城市文化旅游資源協同發展?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副教授周礫認為,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同時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也存在資源分布不均、市場主體失衡、跨域協作緩滯等問題,需要從資源整合、市場活化、數字發展等方面,推出協同大運河文旅資源稟賦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2014年,中國大運河的成功申遺標志著我國運河開發進入‘后申遺’階段,統籌好保護、傳承與利用的關系成為其建設的核心要務。”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冷南羲談到,夜游產業作為夜間經濟有機組成部分,在拉動內需市場、促進區域發展等層面發揮積極作用。大運河資源為夜游產業開發提供支撐,夜游產業為大運河資源轉化提供路徑,定制化策略是銜接二者的橋梁,文旅融合是推動二者的動力,推動水韻江蘇煥發出文旅新活力。
數字賦能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近日,南京首款文旅元宇宙體驗平臺“文都秘境”正式發布,元宇宙場景融入城市文旅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文都秘境”以真實的南京為藍本,以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打造了一款古今融合交錯的未來城市文化空間樣本。
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關注的問題,而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助理陳能軍介紹,以文化為魂的文化產業在這樣的高度下必須承載對外交往、對內治理的功能,基于文化數字化視角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
點“數”成“金”,激發文化數據新勢能。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講師曹禎庭認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要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未來需要立足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標準規范、數據開放、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探索江蘇推進文化數據要素市場高質量建設的可行路徑,以期發揮文化數據價值,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構筑揚子江城市群數字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打造揚子江創意城市群數字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圈、構筑新基建、全產業鏈、創意人才和金融平臺,使數字技術和內容創意為核心的各種中高端要素在揚子江城市群內自由流動,將揚子江城市群打造成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世界級數字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高地。”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講師楊振動說。
在江蘇,常州恐龍園、春秋淹城樂園、淮安西游樂園等主題公園正面臨數字化革新機遇。業內專家認為,面臨數字中國建設戰略機遇和文化旅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口,積極推進主題公園數字化發展滿足消費需求轉變、帶動文旅產業升級。例如建立主題公園數字化產品服務體系的關鍵在于特色主題IP數字化、產品服務整體數字化、打造智慧服務平臺。同時,拓寬優化主題公園數字化消費體驗,開發數字文旅演藝、提升沉浸式體驗、打造主題元宇宙。
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提速”
在淮安白馬湖生態旅游景區,一品梅園、三島奇遇記、卡丁車競技中心、國際房車露營基地……多元旅游體驗產品正成為景區引流的“爆點”。文化賦能旅游,旅游振興鄉村的腳步正在跑出“加速度”。
“眾多散落在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歲月淬煉,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其多樣化價值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激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韓順法介紹,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就要積極尋求鄉村振興所依賴的各類資源稟賦,以確立合適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在江蘇,水鄉周莊、興化垛田、連云港漁灣……一批鄉村旅游地正給國內外游客帶來全新的鄉村旅游體驗。
民族地區文化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同樣密不可分。云南大學副教授王佳表示,鄉村成為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繁衍生息的主要空間,民族文化也在鄉村社會發展中實現了變遷和重塑,在鄉村振興中實踐著傳承創新。“要在與現代社會接軌、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獲得有效的保護傳承,通過民族文化的創新利用延續和增強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強化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構塑基于認同的民族有機共同體。”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短暫的鄉村旅行中尋求身心放松,釋放負能量。鹽城師范學院副教授陶蓉蓉說:“藝術介入鄉村的浪潮之下,正構建村落美學,提升鄉村旅游價值。一方面,藝術對鄉村旅游場景進行了審美價值升級,成就了對村落美學的詩意想象;另一方面,伴隨旅游價值生產變現模式的多元趨勢,村落美學體現出巨大的價值可塑性與文化滲透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