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蘇州:為基層治理提供文化滋養

“李奶奶,這是我和爺爺一起種的黃瓜和小青菜,爺爺說帶給您嘗嘗。”近日,7歲的鞠琪祐小朋友將手中的蔬菜交給獨居的鄰居李金鳳老人。原來,小朋友送出的蔬菜來自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長青社區的暖心農場。該農場是社區將“農耕文化”與“小巷紅韻”微陣地結合,聯合商業體復悅城在其5樓約2000平方米的露天平臺打造而成。在日常的種植交流之余,參與種植的志愿者還與轄區獨居老人、困難家庭、特殊群體結對,將種植的果蔬贈送給這些需要特殊關愛的居民。

黨建引領,將文化融入特色活動。今年以來,白洋灣街道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過程中,不斷推動黨組織挖掘傳承優秀本土文化資源,因地制宜搭建文化傳承與發展平臺,引導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為基層治理提供文化滋養,打造黨建引領、文化共融、服務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樣板。

在“小巷紅韻”尋味鄉愁,文化共融提升人居環境

近日,寶鄰社區居民蔣雪英散心有了新去處——小區的“睦鄰小院”共享花園。“這里是‘觀賞區’,花花草草都是大家以前在綠化帶閑散種植的,現在搬過來了;這里還是‘食用區’,包括薄荷、紅辣椒等,都是無償給大家采摘的。你看,這花就是我種的,我還發了朋友圈呢!”蔣阿姨一邊介紹,一邊在花園侍弄著花草,忙得不亦樂乎。

這個共享花園是寶鄰社區依托黨建陣地“睦鄰小院”打造的。針對之前小區公共綠地亂種亂植和樓道花盆亂堆的現象,社區組織居民和黨員志愿者把單元門邊雜草叢生的閑置地塊改成家門口的“微花園”,將之前居民在綠化帶閑散種植的花卉搬遷至“新家”。同時,志愿者還種植了薄荷等食材供居民免費采摘食用,實現了居民侍弄花草的“田園夢”。“這里不僅是一個供居民休憩的后花園,同時也是居民進行自治的‘基地’。社區還將舉辦睦鄰議事會,組織居民代表共同擬定共享花園的管理制度。”寶鄰社區黨支部書記曹履芳說。

據悉,白洋灣街道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城郊特色濃厚,轄區19個住宅小區中,定銷房小區數量達12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土地情結濃厚,毀綠種菜等情況時有發生。為了改善該現象,幫助居民尋味鄉愁,白洋灣街道將“農耕文化”“三花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與“小巷紅韻”微陣地設計相結合,打造“睦鄰小院”、“三花苗圃”、“筑綠園”城市農莊等接地氣、有特色的文化類“小巷紅韻”陣地16個,形成了家門口的文化共享“微景觀”,實現小區環境美化的同時,回應居民群眾文化需求,提高文化認同。

從看客變為主角,聚起社區“文化”向心力

“這是黃瓜,這是南瓜,這是我最愛吃的番茄……”住在金筑社區的四年級學生孫蘇展示著自己的“農夫手賬”。她的手賬上拓印著一個個蔬菜圖案,還有自己種植的盆栽蔬菜手繪,而且還配上了藝術字作介紹。孫蘇說,只要在社區的“筑綠園”城市農莊完成盆栽蔬菜的種植,就可領取仿真果蔬拓印材料包,制作“農夫手賬”。通過“筑綠蜂”志愿者的教學和自己的實踐,她收獲了很多種植知識,也體會到了農耕文化的樂趣和魅力。

近年來,白洋灣街道發揮黨員“主心骨”作用,外聯內合挖掘文化能人和擁有特長的骨干,帶頭組建“筑綠蜂”“紅色傳承”“紅心工匠”等文化行動支部11個,培育“睦鄰巧手”編織隊、農耕傳習隊、山歌傳承隊、紅星太極拳隊等草根文化團隊32個,并通過文化產品愛心義賣、設立愛心基金、贈送慰問等形式,協同合力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有效提升社區“文化”向心力。

盆栽認領、蔬菜種植、農耕研學……日前,金筑社區開展“‘植’此青綠農夫總動員——我在金筑有塊田”活動,鼓勵轄區居民參與盆栽蔬菜自治管理,邀請共建單位市蔬菜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持。轄區居民通過參與活動,可以獲得“種子積分”,還可以兌換各類果蔬菜苗以及享受今后活動優先報名權等,激發了居民自治熱情。

“定制”文化活動,搭建互動交流平臺

“這包拯鐵面無私,怒鍘白羅山真解氣!”居住在富強新苑的張生泉在小區公園內津津有味地聽著評彈,精彩處還連連拍手叫好。臺上演員抑揚頓挫講著長篇彈詞《白羅山》,臺下觀眾時不時發出笑聲。大家喝著茶、瞇著眼、聽著書,十分愜意。一些對吳語不甚熟悉的“新蘇州人”也不禁駐足觀看,沉醉在這吳儂軟語中。

富強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社區舉辦的“樂惠書場”定期邀請蘇州市評彈團演員為居民演出彈詞,讓大家暢享“家門口的好聲音”。為進一步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該社區廣泛征求居民文化訴求,并依托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根據居民反饋定制了形式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樂惠書場”正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白洋灣街道圍繞轄區外來人口多、新就業群體集聚的實際情況,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入各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通過線上先鋒直播間和線下雙渠道,開展“文化市集”“非遺課堂”“評彈書場”“山歌悠揚”等老少皆宜、喜聞樂見的“周末社區”系列活動1500余次,惠及居民40000余人次。在豐富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時,該街道還成功搭建“新老蘇州人”等居民群眾互動融合的交流平臺,逐步打造“熟人社會”。接下來,該街道還將繼續深挖轄區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資源與基層治理相互激活,進一步激發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動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蘇報記者 管有明 蘇報通訊員 韓麗佳 馬蕓蕾)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