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錫市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一大批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和諧有序、“新江南人家”特色鮮明的村莊脫穎而出。美如畫卷的自然風光,質樸恬靜的田園景色,遠離都市的繁華喧囂……鄉村,已日漸成為人們尋覓田園牧歌、休閑休憩的“理想地”。
規劃先行,繪就“如畫鄉村”新圖景
一葉小舟,一段美談,流水所至,皆是浪漫。40年前,北影出品的電影《一葉小舟》將上世紀80年代初無錫市錫山區安鎮街道談村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水鄉景致展現得淋漓盡致。40年后,通過現代“美麗農居”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行動,談村將一幅彰顯產業特色、厚植文化底蘊、留住鄉愁記憶的當代“新江南人家”風光美圖鋪展在世人面前。
經過前階段的大力整治,一幅和煦的田園美景正在江陰市長涇鎮南漍村的南北圩自然村上演。“到了周末,其他村的村民都慕名而來。”“心情好、身體也好,日子越過越舒暢了。”看著村里的變化,村民們發自內心地滿意。
融合了鄉風底蘊、農耕文化的特色墻畫,地頭墻邊作為掛飾布景的農耕器具,富有當地特色的健身公園和停車廣場,無不訴說著錫山區羊尖鎮焦言村村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感。近年來,通過整治環境、修筑駁岸、出新墻面、增添綠化等整治建設,焦言村以潔凈美麗、宜居宜業的新風貌被納入界州特色田園鄉村村域范圍,成為網紅打卡地。
現如今,隨意到無錫的鄉村走走,就能領略到“遠看是風景、近看是公園、體驗是農業、回味是鄉愁”的新江南魚米之鄉的美麗意境。那么,這些從詩畫中走出的村莊是如何打造的?
建設美麗鄉村,規劃是龍頭。無錫市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統籌優化鎮村布局規劃,率先在全省編制“五園五區六帶”發展規劃、現代農業專項規劃,再加上鎮村布局規劃和規劃發展村莊規劃,形成“多規合一”態勢。按照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和其他一般村等不同村莊分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明確規劃發展村莊的區位、規模和發展定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五園五區六帶”規劃劃定了全市農業農村的重點發展空間,要在市域層面統籌推進農業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建設,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集聚優勢資源,有機銜接串聯農業園區和城鄉融合先導區,精心打造“五百里最美鄉村風光帶”。這其中包括五個具備國家級實施水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五個“三生”交融的城鄉融合先導區、六條串聯濃郁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風光帶。由市、6個市(縣)區、49個鎮(涉農街道)三級聯動編制的“農地合一”現代農業專項規劃則摸清了耕地及基本農田、園地等底數,各鎮、村依此明確了農業園區發展方向、范圍,讓農業發展有了微觀抓手;與現代農業專項規劃協同推進的村莊規劃,將使鄉村各類用地規模和比例更優化、合理。至去年底,全市規劃發展村莊已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統籌推進,打開“和美鄉村”新格局
“塑形”更要“塑魂”。近年來無錫以打造建設富有江南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新江南人家”為目標,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率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推三治五化”專項行動,率先實施全市域長效管護“紅黑榜”評價制度,率先在蘇南地區推動“美麗農居”建設,通過一系列行動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和鄉村治理和諧度,形成由點及面、整體推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格局。
去年,158個規劃發展村啟動“美麗農居”建設,1980年前所建農房得以全面改造。全市大力開展農村廁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態河道等項目工程建設,全市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
今年,無錫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著力增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影響力。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全域美村長效管護達標建設行動、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清三治”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紅黑榜”測評制度等一系列行動一一得到部署落實。上半年數據顯示,評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紅榜村40個、黑榜村20個,全市鎮(涉農街道)、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已完成新改建農村住房天然氣接管工作13513戶,建設農村生態河道142.66公里,啟動98個規劃發展村莊“美麗農居”建設任務,到2025年市區規劃發展村莊基本完成“美麗農居”建設。
7月以來,全市各板塊掀起了“三清三治”專項整治行動的熱潮,確保到年底,所有村莊干凈衛生、公共空間井然有序、農廁建設改善提升、農田風貌整潔美觀,并將制定城鄉一體的環衛作業質量標準等考核辦法,實施城鄉一體化招標作業,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將“顏值”和“氣質”同步提升,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
內外兼修,讓鄉村因“美”而興
鄉村旅游已成為農耕文明重新回歸、撫慰現代人心靈的方式。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美麗鄉村重點縣建設試點,宜興市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點帶面、全域推進,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形成了山區風情、水鄉風韻、瀆區風光等美麗鄉村示范帶。
這個夏天,就有不少城里人選擇投入宜興鄉村的懷抱,去鄉野間溯溪玩水、賞景露營、晴耕雨讀,鄉村精品民宿更是“一房難求”。漫步洑西村龍山民宿村,四通八達的柏油路串聯著一個個風格獨特的農家小院,構成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簡潔明朗的標識牌及數智導向標識,訴說著這里的貼心與溫度……龍山自然村正日益成為自帶IP流量的民宿聚集地。在遠離城市的茶海秘境、綿延至天際的茶田之上,一處集農家書屋、咖啡茶歇于一體的上壩驛站是懂生活的丁蜀人獻給過路游客的一處詩意田園,也翻開了上壩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新篇章。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戶均收益50余萬元。
鄉村旅游“熱”力十足的背后,正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但是,之前的鄉村建設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鄉村美與農民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那么,如何將鄉村打造成村民滿意的居住地、游客向往的目的地、創客聚集的夢想地呢?去年在全國率先發布的《無錫市鄉村建設美學導則》給出了方向。《導則》創新性地提出了“鄉村美學”概念,明確了要以“美”為線索統籌考慮鄉村規劃設計、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鄉村不同的資源稟賦,運用美學理念打造不同的鄉村意象,避免鄉村建設出現碎片化、同質化、重物輕人等問題,讓鄉村向美而行、因美而興。上個月,清華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師生首次走進鄉村,來到謝埭蕩村、桃源村、大坊橋村、上壩村和三洞橋村,開啟了一場“風景制造”之旅。他們在保留原生態鄉村景觀風貌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加入新的美學要素,讓鄉野風貌與美學藝術碰撞出別樣的火花。蘭亭、旋鼓、春水渡、荷悠蕩、水繞……這一件件光聽名字就很美的藝術作品,生動踐行了美學導則“原真性、在地性”等原理,也為具有江南特質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打開了新思路。
去年,首批“中國無錫最美村莊”名單隆重發布,全市29個最美環境村莊、14個最美產業村莊、7個最美風尚村莊脫穎而出,它們既滿足村莊風貌、長效管護、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社會治理5個方面的“共性指標”,亦在最美環境、最美產業和最美風尚等“個性指標”上可圈可點。(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