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瓶蓋或許不起眼,有時卻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制造業水平。江陰臨港開發區企業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內,近日,一種以“鼓式硫化工藝”替代傳統“平板硫化工藝”制造而成的卡式瓶鋁蓋復合墊片成功滿足醫用生產需要,成為一項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技術。
中小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中下游,“成長的煩惱”伴隨著發展的每一個節點。
然而,在臨港開發區,一批中小企業同華蘭一樣刮起了“不比公司規模、年度產值,比人才數量、研發投入”的“攀比風”。“358家規上中小企業,總量竟占到全部規上產值76.7%,是靠‘一技之長’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臨港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鄔海江介紹。
中小企業成為“向上攀”的“推動者”
脫胎于“蘇南模式”的臨港產業涵蓋359個工業行業小類,近年來,除了雙良節能、遠景能源等“大象軍團”外,也涌現出很多像華蘭藥用一樣的“螞蟻雄兵”。
科誠技術填補我國自動化風電葉片拉擠主梁制造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完善和延伸風電產業鏈;優燃科技入選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2022年版),創始人符宇強獲評國家創業人才;慧居科技成為江陰歷史上首只H股……像這樣不斷“向上攀”的“推動者”在臨港中小企業中比比皆是。
“向上攀”的過程中,他們比研發投入!華蘭預充式包材制造中心生產經理曾凡奎告訴記者,用“鼓式硫化工藝”制造卡式瓶鋁蓋復合墊片,華蘭歷時3年才實現了理化性能的達標、產品質量的穩定,目前已進入產品調試階段,“研發支持必不可少,每年投入不少于3%的銷售收入作為研發經費,這是雷打不動的!”
從“小螞蟻”成為“雄兵”,他們還比專利技術。“在世界舞臺上與同行高手競技,必須把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三良橡塑新材料總經理徐力看來,三良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第一的“密碼”正是起草了硼酰化鈷、新癸酸鈷和硬脂酸鈷等行業標準。據統計,臨港的這群“螞蟻雄兵”擁有發明專利1495件,近三年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50項。
培育更多同一條馬路的“專精特新”
位于濱江路南側,恒潤傳動科技的車間內,獨立變槳軸承生產線正全速運作,巨大的金屬圓環在經歷一道道超高精度的加工工序后,被送入恒溫車間裝配。而在另一側的風機主軸軸承車間,公司自主研發的主軸軸承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臺架試驗,2024年實現產出交付。
一條路上,完備的新能源產業鏈,讓“螞蟻雄兵”有了“向上攀”的底氣。正是與同處濱江路南側、距離僅2公里的頭部風機廠商遠景能源達成戰略合作后,恒潤傳動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實現了市場份額的不斷增長。“計劃今年把獨立變槳軸承的市場份額從4%做到20%。”企業副總經理葉軒志言語間充滿自信。
“什么缺招什么、什么弱補什么。”鄔海江說,目前,臨港風電、光伏、節能等產業鏈較為完整,但其他產業鏈還有缺失環節,臨港正提升產業鏈條整合力、產業集群帶動力,培育更多同一條馬路的“專精特新”、同一地址欄的“雛鷹”“瞪羚”。
在節能環保集成裝備產業領域,臨港已有不少同一條馬路的“專精特新”。以雙良節能、振江新能源裝備為龍頭企業,臨港通過編制工業節能系統集成產業鏈重點企業招商表,先后引入亞泰凈化設備、光大水處理等項目,已集聚工業節能系統集成產業鏈企業464家。今年7月,節能環保集成裝備產業集群還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分層分類助力中小企業“雁陣”騰飛
“不但離工作的地方近,而且環境好、配套全!”入住臨港國際人才公寓短短2個月,江陰潤成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大學研究員王文就對臨港提供的“一站式”服務贊不絕口。雖然企業今年剛落地,但他帶領的初創型企業團隊已經獲評“太湖人才計劃”,在經費、生產場地等方面也獲得了很多支持。
深耕集聚“螞蟻雄兵”的創新生態微系統,臨港開發區分層分類助力中小企業“雁陣”騰飛。“對初創型的雛鷹企業,從辦公場地、人才引育等方面給予支持,從而提高孵化成活率;對成長型的瞪羚企業,加大財稅等政策傾斜,解決‘成長的煩惱’;對準獨角獸企業,加大土地等要素資源傾斜,支持股權投資,引導企業加快上市步伐。”臨港開發區科學技術局局長徐喜洪說。
扶上馬、送一程,成為滋生大批“螞蟻雄兵”的關鍵。特種分離膜組件是高鹽、高有機污水處理的核心,也是無錫“準獨角獸”坤奕環境的主打產品,但因產品上游的膜材料需要進口,一度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現在好了!有資金,有土地,高性能納米膜材料技術就有了發揮的空間!”企業副總經理說。
為企業打開生存發展空間,園區主動對接該市的新國聯股權投資基金,出資4000萬元為企業的高性能納米膜材料產業化建設項目帶來了啟動資金。此外,園區還優先供地36畝加速產業化進程,目前,新項目主體建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