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贛南游擊詞》:“心連心”鑄就“強中強”

在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革命英烈頑強不屈、視死如歸,將萬丈豪情融于紙筆,譜寫了無數正氣凜然的革命詩詞,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深刻民族之覺醒、頑強戰斗之意志、堅定必勝之信念。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期間,誕生于野草寒露的《贛南游擊詞》、書寫于“衣底”的絕筆詩《梅嶺三章》,無不是軍民團結一心、同甘共苦的真實寫照,無不彰顯革命先輩不畏艱險的不屈風骨、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斗志彌堅的豪邁胸懷。



1942年6月11日,陳毅所作的《梅嶺三章》首次刊發在《鹽阜報》上

牢記囑托 不畏艱難困苦 必勝信念永固

新四軍紀念館主展館第一展廳的“南方星火”展區,生動還原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場景。從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紅軍主力相繼戰略轉移后,留在南方8省15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12月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在一張名為“1938年新四軍在皖浙贛邊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部分同志合影”的老照片前,新四軍紀念館館長仇金標向總書記介紹了照片的主人公之一——江天輝與女兒的一場對話。女兒問父親:3年游擊戰,最艱難的是什么?江天輝只回答了4個字:找不到黨。

仇金標回憶說,當他的目光與總書記的目光相對時,能深切感受到,這個故事令總書記動容。“天將曉,隊員醒來早……嘆缺糧,三月肉不嘗……”當仇金標讀出陳毅寫于1936年的《贛南游擊詞》,“沒想到總書記緊跟著說出了‘夏吃楊梅冬剝筍’。”這令他感慨萬分,“可以看出,總書記對這段歷史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

無比險惡的環境里,紅軍游擊隊硬是同多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斗爭了整整三年之久。血雨腥風的歲月中,紅軍游擊隊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脈相連、相互扶持。群眾鐵了心跟著共產黨走,傾盡所有、極盡所能支援紅軍游擊隊。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1937年,隨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南方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為新四軍。



鹽城市新四軍紀念館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革命志士披肝瀝膽、浴血堅持?又是一種什么樣的信念,讓他們赴湯蹈火、向死而生?

今天,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偉大征程上,重溫這段苦難輝煌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給出了有力的指引: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紅色印跡 革命理想高于天 鐵血不屈為人民

一次次遇險,一次次突圍,一次次犧牲,一次次堅守。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是鐵血不屈的勝利。如果說《贛南游擊詞》注解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含義,陳毅于同年冬天寫下的《梅嶺三章》,則讓我們再一次讀懂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廿年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種遍人間自由花。”1936年冬天,在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之下,陳毅拖著傷病之軀,在廣東和江西交界的梅嶺叢莽間輾轉隱匿了20多天。“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他在密林深處的一個巖洞里,寫下了著名的《梅嶺三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深情感慨于《梅嶺三章》中“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邁奮斗精神,“我們要繼承蘇區干部的好作風,在任何時期,面對任何挑戰,都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決頂起自己該頂的那片天。”

1942年6月11日,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首次刊發在《鹽阜報》上。



反映鹽阜反“掃蕩”斗爭中最激烈的八灘之戰的稿件《英勇的八灘大戰》(1943年4月25日《鹽阜大眾》報)

未竟的革命事業、未來的人民福祉,這是共產黨人在絕境中始終不變的牽掛。我們黨來自于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面對敵人的反復“清剿”和血腥鎮壓,軍民同仇敵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當年新四軍與華中人民的魚水深情,是新四軍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市委黨校(新四軍干部學院)新四軍歷史研究室主任陳蓉教授深有感觸地說。

1943年7月9日,《鹽阜報》刊發陳毅撰寫的文章《新四軍在華中》,文中第二部分:敵之“掃蕩”與我之反“掃蕩”,介紹了敵人糾集重兵在鹽阜區開展大掃蕩,鹽阜區抗日軍民經受血與火洗禮的艱難歷程。文中第五部分:克服困難迎接勝利,總結戰事時強調“人民乃本軍之父母”,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拳拳之情昭然可見。

感恩奮進 堅定信仰擔使命 踔厲奮發建新功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下的新四軍,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強的革命意志,憑著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在殘酷的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鐵軍”。

新四軍與鹽阜人民生死與共、魚水情深。這從1943年5月10日《鹽阜大眾》報刊發的文章《為什么要擁軍?》中可見一斑。文中寫道:“過去大家總說敵人不得來。這次敵人來了,大家才嘗到那種毒辣手段!大家才知道,如果不是新四軍把八灘、陳集、單港、黃營、東溝、欽工等據點的敵人打出去,我們鹽阜區人民,還能過一天安穩的日子么?”“首先,我們要認識新四軍是始終和我們在一起的,是我們自己的軍隊。”

80年前,八灘集旁,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沖殺聲響徹云霄,新四軍戰士們突破敵人據點,迅速殲滅企圖突圍的日軍,此戰成為鹽阜反“掃蕩”斗爭中最激烈的一仗。

今年是八灘王橋戰斗勝利80周年。歲月變遷,曾經的熱土換新顏:特色富民產業“多點開花”,農村人居環境增“顏值”提“氣質”,各項民生實事“落地生根”……濱海縣八灘鎮黨員干部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有力。



八灘王橋戰斗烈士紀念碑位于濱海縣八灘鎮,用以紀念在王橋戰斗中英勇犧牲的先烈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深情的告慰。新四軍紀念館文史部主任、研究館員周振華說,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精神,成為鹽阜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緬懷革命先烈,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革命意志,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以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繼續沿著革命前輩足跡奮勇前進。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回望鹽城風云激蕩的歷程,從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從生機勃勃的改革時期到邁向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接力持續奮斗,一直是推動鹽城發展繁榮的根本法寶、精神密碼。

前進道路上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會是平坦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前進道路上,無論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

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凝聚人民更強大。鹽城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扎實開展“四個一”活動,積極開展“干部聯村、一村一策”促進鄉村振興行動,密切聯系群眾、真心服務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凝聚起鹽城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鹽城是一片承載著輝煌與榮耀、律動著拼搏與奮進的發展沃土。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中,鹽城干群心連心,正以踔厲奮發、實干爭先的昂揚姿態,奮力描繪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陳 輝 韋海燕 黃 露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