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春瑩 趙洋 見習記者 劉浚豪
憑借“卓越”的力量,徐州先進制造業勇立潮頭。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單增海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他曾感慨:“投身制造業近30年,我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要摒棄幻想,走出一條自強道路。”
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城市”,制造業是徐州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近年來,借助“卓越”的創新力量,徐州制造業發展的方向正在被重塑。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突出制造強市,持續提升產業層次。徐州先進制造業排名為何能不斷攀升?徐州“卓越”力量為何不斷涌現?透視區域經濟發展版圖,先進制造業架起高質量發展的“鋼筋鐵骨”。
徐工“全球第一吊”。徐工供圖
數量質量雙重增長
過去一年,徐州制造業實現了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增長,在全國工業和制造業版圖中占有重要位置。
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中,徐州的名次從2018年的全國第27位穩步上升至第22位。
如今通過技術升級,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工時乘坐過的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指標已達全球第一,整機國產化率也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所有零部件均為中國制造,有力補上了“中國制造沒有芯”的短板。
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背后是徐州先進制造業不斷“攀登”技術高峰、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堅韌毅力和卓越創造。
2023年云龍湖實驗室獲批籌建省實驗室,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 家、高新技術企業62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9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223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2.7件。
眼下“量質雙增”,徐州制造業競爭格局正在被科技創新的“卓越”之力重塑。
政府企業雙向奔赴
“卓越”之力的不斷迸發,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快馬加鞭,是政府企業同發力、共按發展“加速鍵”跑出的亮眼成績。
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離不開技術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融合”。
2022年,徐州對全市產業發展進行全面梳理,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培育全市“343”創新產業集群,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轉移轉化,為創新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8月15日,“343”創新產業集群四鏈融合對接會中,發布了172項創新產業集群科技成果。
一個個重大科技突破成為徐州發展的“強引擎”,推動這座城不斷向新而變。
先進制造業的實力如何?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的經濟實力與工業產值的高低,擁有自主掌握的核心技術才是關鍵,擁有核心技術的制造企業表現如何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第一!近年來,徐工大力推動高端裝備制造轉型升級,持續鞏固工程機械主業競爭優勢——
“神州第一”700噸液壓挖掘機、15000噸米全球最大塔機、440噸全球最大礦車等一批自主研發的“三高一大”產品已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國之重器。
突破!江蘇鑫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歷經6年多的時間,不斷攻克難關,突破技術重圍,形成集成電路用高純電子級多晶硅大規模產業化技術。這一突破讓鑫華半導體躋身行業前列,成為全球半導體材料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企業雙向奔赴,打響了徐州先進制造業發展“聲勢”。
制造強市闊步向前
2023年,徐州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2位。排名提升是激勵,更是新的挑戰。
2024年,徐州將突出制造強市,持續提升產業層次。聚焦“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重抓產業集群培育。聚焦強鏈補鏈延鏈,持續提升“343”創新產業集群量級,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長10%以上。
提速智改數轉網聯。抓好數字經濟發展和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收官,年內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智改數轉網聯啟動實施全覆蓋,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400億元。
構筑優質企業矩陣。深入實施培大育強工程、企業上市“鵬程計劃”,新增產值超10億元企業10家、上市企業5家。
推動園區提質增效。加快省級以上開發園區轉型步伐,壯大省級經開區工業經濟,加快培育一批百億級特色主導產業,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長1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0%。
制造業爬坡過坎、轉型升級,這個破繭成蝶的過程并不簡單。如何強?創新、創新、還是創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徐州要突出創新引領,建強區域科創中心。
集聚創新人才,開展產業骨干人才和重點行業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培育本土人才300名,培養更多大國工匠;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推動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撥投結合”制度改革;完善創新生態,參與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集群組建,整合設立市級天使投資母基金……
“老”工業基地匯聚“新”資源向新而變,概括了徐州前進的堅定步伐。
2024年開年,《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徐州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出爐。徐州未來產業亮出“計劃書”“行動表”,為這座老工業基地城市帶來精彩“聚”變。
積能蓄力,才能爬坡過坎;乘勢揚帆,方能破浪前行。徐州沿著既定目標以“卓越”的科技創新之力,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不斷釋放創新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