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正喜
如期邁進萬億之城,必須把重抓工業、做強產業作為強勁引擎。聚焦打造“343”創新產業集群,可以讓徐州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牢、扎得更深。
打造全國有地位、全球有影響的制造業強市,不僅關乎徐州高質量發展,也關乎全省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新的一年,徐州“343 ”創新產業集群培育將怎樣具體開展工作?
提升產業規模總量
增強產業創新能級
目前,“343”創新產業集群形成了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數字經濟3個千億級產業,工程機械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安全應急入圍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徐州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2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
按照2024 年“343”創新產業集群培育工作要點,今年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需要工業加快發展壯大、貢獻更多力量,發揮好工業經濟在宏觀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
今年,全市將深入開展“貼心交流、暖心服務、真心惠企”走訪企業活動,針對集群龍頭企業落實“一企一策”機制,推動政策、服務、資源集成,提升龍頭企業在生產供需、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支撐力、帶動力,引導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優質企業上市融資。
各產業集群工作專班將注重引導高成長型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上深耕細作,增強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內部管理的能力水平,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形成一批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
為進一步提升集群規模總量水平,今年徐州將更新完善產業招商圖譜,緊盯細分領域和上下游環節,分產業舉辦一批投資洽談、產業合作活動,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扎根徐州、早投產、快達效。
為了提升集群創新研發水平,今年徐州將推動云龍湖實驗室與央企國企合作,打造深地開發、深地探測、數字深地等綜合實驗平臺,加快建設為國家一流科創平臺;推動江蘇省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提升安全應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能級,高質量建設國家生物藥創新中心細胞治療藥物臨床研究中心,加快金龍湖泛半導體創新中心建設,打造集技術研發、項目孵化、中試開發于一體的創新平臺。
發展服務型制造
加快“智改數轉網聯”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今年圍繞“343”創新產業集群,徐州將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務,推進推廣總集成總承包、定制化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型制造重點路徑和模式,促進制造效能提升、產品價值增值和客戶價值提升,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產業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工信部門支持集群重點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設立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研究院),支持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為進一步提升集群數實融合水平,今年徐州繼續遴選優質服務機構入駐企業工位、產線、車間一線,開展入駐式服務。按照“可復用、易推廣”的總體思路,總結數字化轉型經驗方法,加大優秀方案和典型案例宣傳推廣。
工信部門將充分匯集2815家企業診斷成果,分集群總結共性問題、提煉經驗方法,編制工程機械、集成電路與ICT等集群“智改數轉網聯”實施指南,遴選一批工廠級、車間級、產線級項目發揮項目引領示范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標桿示范推動中小企業建設智能車間。
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推進產業節能降耗
綠色低碳是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今年,徐州將更高質量推動“343”創新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改善工業用能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依靠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制造業能效水平。
企業成本、能耗降下來,產品質量、競爭力提上去。今年,徐州將大力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積極創建綠色園區、綠色工廠,淘汰落后產能、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打造清潔高效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大力度實施綠色領軍企業計劃,積極幫扶培育,擴大“綠色企業”的覆蓋度、影響度、輻射度,助力推動產業轉型,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按照工作計劃,今年徐州將建立綠色制造梯度培育機制,推進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鼓勵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全過程,培育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工廠。
為持續推動創新產業集群循環低碳發展,今年徐州將制定印發《徐州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聚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推進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等先進適用技術示范應用和推廣,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創建“無廢園區”“無廢企業”,推動重點企業開展產品碳排放對標和碳足跡認證。
今年,全市將以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契機,推進太陽能發電規模開發、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推動源網荷儲協同,積極推動工業園區、工業企業等屋頂光伏開發利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強化綠色能源供應,推動制造業向能源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