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咸陽某村發出通知,要求村民一律清除家門口自發種植的“雜樹”,便于之后統一種植薔薇、月季等花木。父輩種下的樹,如今說砍就砍,讓部分村民難以接受。面對質疑,當地村干部也挺“委屈”:費好大勁爭取來的美化街道項目,為啥還有村民“不領情”?
“不領情”,顯然是這份勁沒用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為政一方,謀發展、上項目,想要更多美化環境、造福群眾,出發點無疑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干部作決策時“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可能勞而無功甚至多做多錯,陷入出了力群眾卻“不領情”的困境。說白了,“不領情”背后是干部自以為“為你好”,卻沒弄清楚服務對象心中的“好”在哪里,沒照顧到整體利益上的“好”,以致“好”得有些簡單粗暴,“好”得好心辦了壞事。究其原因,有的干部嚴重脫離群眾、高高在上,對老百姓的所想所盼知之不多,忽略了群眾訴求的多元性;有的干部工作作風漂浮、大而化之,缺乏作決策之前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更有的干部只是為了出政績,光圖表面光鮮,而損害了群眾的實際利益。就拿美化街道來說,難舍老樹是人之常情,傷了村民感情還自詡“為你好”,是什么道理?倘若干部在決策之前多傾聽群眾意見,多研究包容性方案,多爭取群眾支持理解,或許就能避免“為你好”帶來的“不領情”,在建設美麗鄉村與留住一方鄉愁之間找到平衡點。
近年來,一些地方打著“為你好”名義做的決策,時常引發爭議。店招設計整齊劃一,寒冷地區修建戶外農廁,禁止站著乘公交車……這些政策的出發點都有好的一面,但從結果來看,要么脫離實際,要么違反常識,遭到群眾普遍反感。如果說這些“為你好”還屬于工作作風不實、不講究方法,那么有些“為你好”就難免讓人質疑到底在“為誰好”。有的地方為了“空氣好”,“禁柴封灶”致老人被凍哭,保了數據卻寒了民心;有的地方為了“文旅好”,盲目修建大型地標,大興土木之后徒留一地雞毛、一攤爛賬;有的地方為了“產業好”,配套建設幾十萬平方米新能源汽車廠房卻大部分閑置,項目風光上馬、冷清收場,大筆投資打了水漂……這些“為你好”,其實都是給少數干部的“為我好”打掩護,掩蓋的是事業觀的失準、政績觀的偏差、權力觀的扭曲,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隱形變異。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員干部的根本宗旨。工作干得好不好,根本無需用“為你好”來“答辯”。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生搬硬套“一般粗”、罔顧差異“一招鮮”、簡單粗暴“一刀切”等錯誤做法進行了不懈整治,極大壓縮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生存空間。但倘若有的黨員還是習慣用“為你好”思維作決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會在基層禁而不絕、改頭換面。“為你好”看似危害不顯,實則遺患無窮。
少些自以為是的“為你好”,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從政履職時時提醒自己“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要增強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真正把“為你好”變成“對你好”。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用好用活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常下基層摸實情,多到群眾中去聽民聲,找準干事創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以群眾“點單”干部“接單”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最大限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當然,有些決策具有前瞻性,有些工作需要適度超前布局,在當下可能會聽到不理解和反對的聲音,免不了要論證“為什么好”,甚至還需要“力排眾議”。對于那些真正打基礎、利長遠但暫時還得不到群眾廣泛理解支持的事業,領導干部也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在統一思想中凝聚共識,在攻堅克難中敢于擔當,努力創造經得起時間、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新業績。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