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也將于這一天起施行。長期以來,江蘇牢記囑托,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在廣闊的神州大地之上,“水韻江蘇”處處呈現“綠意盎然”的美好畫卷。
當下的江蘇,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從力破“重化圍江”難題,到棄舊擇新推進綠色轉型,從全面打響藍天保衛戰,到在全國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江蘇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勇爭先善作為。《2023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江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年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達92.9%,連續2年達到優級水平……一份份優異“成績單”映射著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中向好的勁頭。江蘇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得天獨厚的資源更賦予著江蘇“勇挑大梁”的使命,在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過程中,美麗中國的“江蘇樣本”在不斷更新升級。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江蘇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方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長江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江蘇段成為江豚“快樂家園”,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的強勢“回歸”,“動物宜居”書寫生態改善的生動注腳;揚州的悠悠水鄉、蘇州的江南韻味、南通的生態運河以及鹽城的濕地公園,詮釋著“詩和遠方”就在身邊的生動場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參與垃圾分類、減少使用塑料制品、循環利用廢舊物資等等,激發全社會建設美麗家園的內生動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現代化新江蘇就是要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良好生態真正成為幸福生活常態。
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藍圖上,“綠水青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生態本身就是價值,美麗江蘇的建設不僅是種好一棵樹、護好一條河,更需要在厚植綠色家底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帶來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將“綠色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要不斷放大生態優勢,讓“美麗風光”變成“美麗經濟”;健全市場化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路徑;同步提升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激發全社會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只有形成從“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再反哺“綠水青山”的良性循環,才能讓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美麗江蘇”何以C位出道?生態,是城市“美顏”的一大流量密鑰。讓我們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匯聚強大的“綠色合力”,共同繪就美麗江蘇新畫卷!(蘇旅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