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莊嚴宣告。
生逢改革時,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小事,匯聚起來就是常州天寧的改革故事;一天更比一天好的生活頁碼,裝訂起來就是波瀾壯闊的改革篇章。
在一個個沉甸甸的改革故事中,我們看到改革昂揚向上的發展軌跡,深深感受到對這場“中國第二次革命”充滿激情的判斷——“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顧相才:我們提前看到100年后的查家灣
舜山小鎮,天寧時下最熱門的文旅打卡點。小鎮所在的鄭陸鎮查家灣,原本是一個“邊緣”的小山村。
“如果能夠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那我們將提前邁入100年后的查家灣!”村民顧汝文至今仍清晰地記得,2017年動員大會上,村黨總支書記顧相才振臂一呼,為大家畫下“詩”和“遠方”。“政府投入2.5億元打造美麗鄉村,以我們村里當時的經濟實力,每年只能投入250萬元,這2.5億元相當于100年的投入!”顧相才說,100年后的模樣,大家難道不想提前目睹嗎?想,就馬上行動。
水系疏通、山體修復……過去曾是采礦的宕口,已經從“賣石頭”轉型到了“賣梨子”。
2018年,查家灣脫穎而出,成為天寧區唯一一個入選常州市級美麗鄉村7個示范點之一的村莊。2020 年,查家灣又成功入選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好山好水,這里還缺一個文旅龍頭項目。
2023年,舜山小鎮啟動,斥資40億元打造,總占地600畝(1公頃=15畝),集生態修復、文化展示、休閑旅游于一體。
從剛開始只是想“做個民宿”,結果一不小心就做成了“網紅小鎮”。查家灣從“賣石頭”到“賣梨子”,再到“賣生態”的三次產業轉型成功。
天寧區城、鄉面積各占一半。自2021年7月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城鄉融合改革試驗區以來,天寧探索“國資先行做環境,民資跟進唱大戲”模式,并在查家灣得到了完美詮釋。據統計,近年來國資投入77億元,撬動民資1150億元,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比降為1.8:1,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30%以上。
吳祥產:去趟江陰,比去隔壁社區還要快
69歲的吳祥產,外地票友越來越多了。
他的戲曲工作室位于青龍街道青龍苑北區社區。團里的30多個戲迷,就有10多個來自江陰的璜土、申港、利港等地。下午1點排練,這些票友甚至可以吃完午飯定定心心趕路。
“如今,附近的朝陽路和芙蓉大道聯通、青洋路和揚子江路聯通,216路公交車也能直達。最近的璜土,10多分鐘就能到。而常州市里的朋友,最遠的反而要倒3趟車。”吳祥產說。他還記得,原先打電話召集團友的時候,總是“一不小心就打了個長途”,明明只隔了一條馬路,卻要加上區號、算上漫游。后來,漫游取消了,路也更加通達了。
工作室經常去江陰演出,問到是整團一起包車還是團友分別去,老吳干脆地回道:“他們都自己去,因為實在是近,去趟江陰,比去隔壁社區還要快。”
社區不遠處,地鐵5號線正在建設中。同時,連接蘇錫常等地的城際鐵路將與上海地鐵銜接,由此常州將對接上海3條地鐵。“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可以坐著地鐵一路高歌,去往上海!”錫常協同,交通先行。這是錫常協同發展先行區建設中帶來的新變化,先行區正從“大規劃”落地成為“小實景”。
2022年,天寧區與江陰市、常州經開區簽訂《錫常協同發展先行區戰略合作協議》,先行探索推動錫常生態、交通、產業、創新、文旅、配套6個方面協同發展。兩年來,生態協同讓環境更美麗,交通協同讓出行更便捷,產業協同讓發展更優質,創新協同讓產業更豐富,文旅協同讓游客更舒適,配套協同讓生活更美好,天寧正以局部先行一體化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形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天寧實踐”。
徐曄晨:服務好不好,從踏進這個大門就開始計分
“這個項目是天寧推出‘用地服務套餐’以來,以最快速度辦結六證的,只用了14天。”談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天寧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徐曄晨深感“天寧速度”。
行政審批是城市營商環境的最大“窗口”,作為“門面擔當”,與企業主體關系最直接,群眾辦事感受最真切。
工作以來,徐曄晨一直身處營商環境“最前線”,堅持不進辦公室,在中心最貼近窗口的地方辦公。“我是中心的一只狐獴”,她經常這樣戲言自己,耳聽八方、眼觀六路,既要業務精湛,還得提供“情緒價值”。“服務好不好,從踏進這個大門就開始計分。”這道門,是體現職能轉變最直觀的地方,也是群眾宣泄情緒、吐露訴求的場所。
何以解“憂”?唯有更“優”。最近,徐曄晨又有了兩項新任務:一個是“我陪群眾走流程”,另一個是“政務服務體驗員”,“雙重身份”讓她找到了更“優”的新方向。群眾辦事最怕求人、怕麻煩,就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減跑動次數,所以有了“一件事一次辦”“周末不打烊”延時服務;企業反映政策信息不暢通,就推出了“寧企寶”服務,智能匹配、供需對接“一鍵直達”。
“我有為、寧有感”,便捷服務只是第一步,增值服務才能讓群眾、企業辦事覺得“爽”。如此,天寧的營商環境才算是“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天寧通過“一件事一次辦”“政府數字化轉型”等一系列改革,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在一個個服務窗口,“這就辦好了?現在真方便!”是人們常常發出的驚喜感嘆。2023年,天寧區在“放管服”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工作上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全市唯一。
楊蕓: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必須要下“繡花”功夫
眾所周知,在社區工作難,管理社區更難,管理一個“引領改革”的社區更是難上加難。
齊劉海、大眼睛、平底鞋、語速快,這是楊蕓留給大家的印象。“在基層工作就得利落,矛盾調解、環境維護、入戶上門都得利落,要不然今天的事情做不完,明天的工作更難開展。”楊蕓說。
說起改革,楊蕓記憶尤為深刻。2018年,天寧作為全市先行先試地區,率先開啟加裝電梯工作。同濟橋社區成為了全市第一批加裝電梯的小區。
從定方案到選位置,從多處取經到矛盾調解,楊蕓作為改革“試驗區”的領頭人,參與了加裝電梯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工作細節更是如數家珍。“改革改革,就得從民心開始,只有把工作改革到群眾心坎里了,才叫真正的改革。”楊蕓說,加裝電梯是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一針一線”都關乎社區治理、鄰里和諧,必須要下“繡花”功夫。
“2018年2月9日正式開工,6月9日完工,6月20日驗收,6月25日第一臺電梯試運……”雖然6年時間過去了,但是對于記憶中的重要時刻,楊蕓還是可以脫口而出。“這些時間對于我和居民來說都是大日子,也是最甜蜜的日子。
這不僅是老房“圓梯夢”的實現,也是基層治理走向良治善治的生動展現,“更是改革舉措帶給我們每一位居民的巨大紅利。”
從2018年試點“破冰”,到近年來快速推進,從第一臺到第一片,從試行辦法到實施細則,天寧不斷完善政策、持續優化服務,電梯加裝數量、規模居全市第一。隨著一件又一件民生改革落地生根,溫暖著每一位天寧人的心。
(羅翔 宋婧 董逸 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