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瀾之家在美國成功注冊商標;
清華大學魯曉波教授研發的“一種兒童安全浴缸”申請到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徐州云創餐飲有限公司周亮發明的“一種便于拆裝的可用于不同形態物質存儲的低溫容器”拿到了發明專利;
……
這些商標或專利看似毫無關聯,但你知道嗎?它們都是徐州本土企業盛凡知識產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成果。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紐帶與橋梁。擁有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云數據庫,榮膺“優秀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躋身WTR1000世界百佳事務所,2023年營收突破5億元,徐州盛凡,有著怎樣“不凡”的經歷?
緊抓行業風口
7月18日,36歲的盛凡知識產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津溪踏上北上的高鐵。北京分公司剛剛購買了新的辦公樓,需要他前往處理相關事宜。
12年前,也是這樣的一個夏天,24歲的張津溪從蘇州大學畢業。大學期間創業失敗后,了解到家鄉出臺了新的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他拉著合伙人回到徐州,一起入駐了位于青年路的市大學生創業園,“盛凡”就在這里開始孕育。
對于創業者來說,選準“賽道”至關重要。張津溪與合伙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很多企事業單位不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遇到被侵犯的情況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知識產權因此大量流失。而隨著更多的企業走向全球,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已經由過去的輔助機構,逐步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新興服務行業。他們意識到,應該抓住這個行業風口。
方向既明,何懼路險。張津溪帶領一群員工,從挨個企業登門拜訪、打電話營銷開始,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創建知識產權云數據庫、研發知識產權申報系統、開創一站式智能維權軟件……在服務企業中不設邊界、不斷探索。
如今,盛凡已成長為一家大型綜合性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蘇州等十余個城市設立了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專利事務所、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公司等獨立機構,員工突破1000人,2023年營收突破5億元,專利申報成功率約為50%,遠超全國30%的平均值。
“我們跟盛凡打了多年交道,已經通過他們申請了十多項專利。”老客戶石家莊惠瑞普醫療保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盛凡會安排專業的專利師實行一對一專屬服務,最快3天、最遲15天就能完成專利書的內容撰寫。
專利師段凱凱清楚地記得,內蒙古一家公司曾委托盛凡申請兩項爆破技術發明專利,公司立即安排機械和生化兩個團隊4名專利師共同研討,前后花了20天時間,終于拿出了讓申請人滿意的方案,順利通過評審。
盛凡知識產權的影響力有多大?品牌經理婁玉才前段時間到“網紅店”什一餐廳吃飯,閑聊中問到老板有沒有注冊商標,老板回答:“早注冊過了,是盛凡公司幫我們注冊的。”
激蕩人才“活水”
盛夏的木槿花熱烈綻放,位于鼓樓區云創科技產業園的盛凡知識產權辦公室內,一群年輕人對著電腦“鍵”指如飛,他們或在隔著屏幕與客戶溝通,或在構思申報材料的撰寫,臉上都寫滿了專注與熱愛。
在盛凡,80%的員工來自985、211或其他名校,碩士生占比56%,從業10年以上人員占39%,5年以上高達93%。他們組建起一支600余人的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隊伍以及近百人的互聯網技術團隊,能夠為客戶提供8種語言的專業服務。
依靠人才,方能決勝未來。盛凡為什么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盛凡,每一位人才的成長都有著清晰的路徑。段凱凱10年前進入公司,從實習生、助理一步步做起,通過全國專利代理師資格考試后,先從簡單的小案子做起,積累豐富經驗后才開始對接重點客戶。網絡技術員李興是省市兩級勞動模范,公司通過定期開展“業務交流會”發揮勞動模范的引領帶動作用,激勵職工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
做好人才工作,服務是關鍵。
公司人事主管袁來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身為四川人的他一度猶豫,回老家工作還是留徐發展?“最終,徐州的產業前景和人才政策打動了我,公司統一為符合條件的同事申領‘彭城英才卡’,提供人才公寓,和我一樣的本科畢業生每年能一次性領到各項生活補貼近1.5萬元。”
盛凡提供的人才公寓,有25—30平方米的Loft單間,也有40—70平方米的家庭套間,出門就是配套的閱覽室、電競室、臺球室和按摩室,甚至還有為哺乳期女職工設置的母嬰室。大露臺上有一間大廚房,擺放著休閑座椅,周末會定期舉辦篝火晚會,為年輕人提供愉悅身心的社交平臺。
“除了設立‘老板信箱’傾聽員工心聲,我還經常設想自己是一位求職者,通過換位思考為職工謀求更多的福利。”在張津溪看來,做好人才服務,不但要用心,還要用情。
人才是強企之根本、興企之大計,人才儲備事關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盛凡深謀遠慮,早在2019年就與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合作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利用學校的師資、設施設備和企業的實訓場所,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定制”專業技術人才,拓寬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前景。
構建“全產業鏈”服務
走進云創科技產業園B2、B3棟的 “云創共享基地”,透過一扇扇玻璃門,可以看到一個個年輕的創客正伏案沉思。多功能路演區內,一群青年人正激情談論、各抒己見,共同勾畫著未來愿景。
徐州新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請到10件軟件著作權及專利,連續兩年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徐州紅太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獲得10件軟件著作權,在“創響彭城創業創新大賽”鼓樓區決賽中榮獲三等獎……這樣“小而精”的企業近年來在云創共享基地不斷涌現,它們都是由徐州盛云孵化器有限公司孵化孕育、托舉成長。
近年來,新領域、新業態的涌現為年輕人干事創業提供了廣闊舞臺。在擇業就業時,一些大學生主動轉變觀念,走上創業道路。在這條路上摔過跟頭也嘗過甜頭的張津溪不忘反哺社會,2016投資成立徐州盛云孵化器有限公司,為創業者點一盞明燈,讓他們少走彎路。
盛云孵化器運營管理下的“云創共享基地”面積約6014平方米,可容納創業實體80余家,迄今累計招引創業企業75家、項目團隊34個,累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高企培育入庫6家,80%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云創共享基地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完善的知識產權平臺,還組建了一支由創業導師、企業家、投融資界高級管理人等組成的創業導師服務團隊,定期舉辦創業培訓活動,幫助我們全面提升創業技能。”紅太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不久他還參加了一次“如何抓大放小 提高企業管理”的培訓,獲益匪淺。
“基地運行以來,我們圍繞創投資金、知識產權、高企培育、成果轉化四大服務體系,給予創業企業全方位輔導支持,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張津溪說,未來,盛云孵化器將培育更多的優秀孵化團隊,向全國乃至世界進行孵化器運營模式品牌輸出。
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法治沃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盛凡正在向內破題,加快揚帆出海,用實力書寫 “不凡”,讓徐州故事被全世界聽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