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援藏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對口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拓寬群眾就業渠道,提升醫療服務及教育水平,讓各族群眾真正感受到對口支援的成效。
記者見到桑珠次仁的時候,他正帶著淮安市農業綜合執法行政支隊的隊員們,在白馬湖水域進行日常巡邏檢查。今年28歲的桑珠次仁,大學畢業后來到淮安市農業綜合執法行政支隊工作。五年來,他主要負責農村農業領域行政審批、行政檢查、信用修復等工作。如今,他已經把江蘇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淮安市農業綜合執法行政支隊四級主辦桑珠次仁:“到這邊工作節奏算是比較稍微快一點的。到這邊跟領導、同事他們有很多學習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我想把我在這邊學到的東西帶到我們西藏自治區,為我們自治區和家鄉做一些自己的貢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自2014年以來,江蘇已連續10年開展專項招聘活動,不限專業、不限崗位、放寬學歷要求,促進了460余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在蘇就業,提供的崗位質量、崗位錄用率、招聘人數在援藏省市中名列前茅。與此同時,拉薩各族群眾在家門口也感受到了江蘇援藏在醫療等民生領域帶來的新變化。在曲水縣人民醫院,一場江蘇援藏醫生主刀進行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取石術正在緊張進行,這是曲水縣首次開展這類手術。以往,患者只能前往七八十公里之外的拉薩醫院進行治療。
患者母親瓊瓊桑珠:“我的兒子有膽結石,這讓我非常為他擔心。這里的醫生護士都非常專業、非常貼心,讓我很感動。感謝江蘇的援藏醫生。”
近年來,江蘇先后打響“心佑工程”“光明行”等醫療援藏品牌,持續推動縣域醫共體建設,開展“互聯網+”、云計算遠程診療,幫助受援醫院建章立制,通過“一對一”傳幫帶模式培養骨干人才……在“組團式”醫療援藏團隊的幫助下,當地醫療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江蘇還持續推動人才和智力援藏資源向基層一線、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著力由“輸血式”向“造血式”、“單一式”向“組團式”“立體式”轉變,努力在雪域高原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拉薩市曲水縣人民醫院院長宋江華:“從援藏開始,我們醫院在新業務、新技術方面開展了三十多項業務。像我們醫院的醫技樓、急診樓,當時項目就投了2800萬。一批批援藏專家走了,但是他們把先進的醫療技術留在了本地。”
在教育領域,江蘇不僅新建、改擴建學校數量居全國援藏省市之首,還率先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學段、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完整類型全覆蓋。通過實施教育援藏補短提質、攻堅幫扶、凝心鑄魂“三大行動”,落實“以省包校”機制,組織12所省內學校開展結對共建,援藏教師和當地老師“青藍結對”,打造師生“云牽手”等一批教育援藏品牌,讓優質教育資源扎根邊疆。在文化旅游產業上,江蘇援藏干部將藏族女孩的“飛天故事”打造為西藏原創音樂劇《天·夢》,目前正積極籌備將這一動人故事搬上大熒幕;2023年,拉薩市藏歷新年晚會首次在江蘇舉行并通過網絡播出。江蘇的昆曲、雜技、白茆山歌和西藏的藏戲、熱巴、扎念演奏等節目同臺演出,為兩地觀眾獻上精彩的藝術盛宴。江蘇與西藏正著力構建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唱響“蘇拉一家親”的新時代“山海情”。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鵬 李澤灝 夏敬棟 鄭偉 供片臺/淮安臺 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