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地一片金黃。江蘇田野上,一臺臺收割機田間馳騁,切割、脫粒、粉碎稻稈,轟隆的機械奏響“豐收曲”。當前江蘇省秋糧生產形勢向好,有望再奪豐收。江蘇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連續多年實現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的“口糧自給、略有盈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耕地等資源是有限的,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到目前的超過63%,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邁進世界第一方陣,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端牢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作出重大貢獻。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必須先行。種子如同農業“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石,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做強種業“中國芯”,才能端穩中國飯碗。生物育種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源頭,持續提升食物總量和質量愈加倚重生物育種科技創新。江蘇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72畝,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為了在有限的土地里挖掘增產潛力,江蘇不斷加大育種創新攻關力度,支持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等重大種業科技平臺,開展種業重大品種協作攻關。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全省7個稻麥品種入選國家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15個水稻品種進入農業農村部“超級稻”品種名錄、占全國11.6%,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推進種子和農機關鍵技術攻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72.5%。 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江蘇,建設穩產增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尤為重要。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離不開農機。江蘇不僅是糧食生產大省,同時農機的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因此也是農機大省。曾經泥濘的鄉村道路硬化成水泥路面后,插秧機、收割機駛入了一片片田塊;溝渠重新規劃改造為水泥溝渠,配合翻新的泵站,農田用水有了保障;越來越多分散田塊變成連片大田后,無人機噴灑農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防治效果更好。拖拉機、植保機、旋耕機、播種機……各類農機近年來在江蘇田間地頭不斷“上新”,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升級與創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江蘇省的廣袤田野間,一望無際的稻田如今成為科技創新的實驗場。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傳感器在土壤中默默工作,智能設備管理著每一株作物的生長。一場農業的數字化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江蘇的農村面貌,讓這里的農民體驗到了科技帶來的切實好處。番茄采收機器人、3D打印播種、稻麥自動烘干入庫等設備,智慧農機的身影無處不在。從育苗、移栽到田管、收獲、烘干,一系列高效智能農機裝備正源源不斷地向江蘇的農業生產一線注入新的活力。種地插上“科技之翼”,糧食產能隨之提升。目前,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2%,今年全省小麥機收率99.8%,目前,江蘇省糧食單產已連續7年保持增長,去年全省水稻畝產歷史性地突破600公斤。 “民之大事在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以科技創新為筆,江蘇正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在魚米之鄉的廣袤大地上描繪著新一年的好豐景。(馮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