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項社會治理工程,江蘇各地把準老舊小區煥發新生的“時代脈搏”,進一步健全建設管理機制,在小區環境面貌更舒心、管理服務水平更走心上持續發力,老舊小區實現從煥新到“長新”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讓居民享受更美好、更有品質的生活。
【“建”平臺 創新模式讓小區服務更“走心”】
這兩天,南通崇川區南川園社區物業服務社召開了一場議事會,參加會議的有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代表,大家商量著要為改造出新后的金鑫苑小區增添一些室外桌椅。南通崇川區南川園社區金鑫苑小區居民沙晶告訴記者,以前物業公司只給小區提供服務,和居民沒有太多聯系;現在成立物業服務社,小區大小事大家參與管理。
記者了解到,一些老小區改造后,居民不滿物業公司的服務、拒交物業費的情況時常發生,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當地成立物業服務社這一新的管理平臺,由社區牽頭組織,共有十余名成員組成,分工負責小區物業管理、公共事務服務、鄰里矛盾調解、志愿服務開展、經費收支管理等工作,形成“反饋-協商-處理”訴求解決閉環。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工作簡報,將這一物業服務社模式向全國推廣。
南通市崇川區南川園社區黨委書記倪燕說,物業服務社已經從傳統的做物業管理工作向“生活+”服務拓展,現在也對接專業的團隊來賦能小區的發展,讓小區居民能夠真正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好的服務。
【“擠”空間 解鎖停車難讓新家更“舒心”】
各地以新模式破解老難題,讓居民們隨處可見新家的“新意”。養眼的景觀綠化、嶄新的道路和外墻、有序的停車泊位……走進鹽城市世紀新村小區,角角落落的細節處能感受到改造的“用心”。小區居民告訴記者,以前由于停車位不足,小區車輛亂停亂放、堵塞消防通道、占用綠地等現象時有發生。在改造過程中,當地通過改造小區路面、公共閑置地塊再利用等方式,盤活小區“內存”,合理增加車位。同時,進一步規范停車秩序,加強停車設施管理,避免“有位無車停”“有車無位停”等不合理現象發生,全面實現停車位精細管理。
鹽城市世紀新村小區居民董金權告訴記者,現在小區的停車位變多了,下班回來再也不用找停車位而發愁,而且小區里的亂停亂放現象也沒有了,現在住得很舒心。
從改造階段的“改什么、怎么改”,到后續成果鞏固階段的“管什么、怎么管”,江蘇各地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推進老舊小區多改合一、協同推進、組團改造的同時,在人員、資金、制度等方面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管理維護模式,以長效機制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改造老舊小區約1.5萬個,惠及居民超過500萬戶。前三季度,共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05個,超額完成年度1060個的目標任務,改造開工率位居全國第一。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楊國 陳志斌 龔丹 鹽城臺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