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一嘗早茶,逛一逛鳳城河,走一走老街巷……冬日暖陽下,泰州市海陵區的“塵世幸福”更加具象,展現出這座中心城區的幸福底色。
緊扣“幸福”這一關鍵詞,10年來,海陵區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扮靚城市顏值;持續優化為民服務舉措守護“一老一小”,做實民生保障;持續做強農業特色,綻放“美麗經濟”。全區11個鎮街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52個、助餐點60個。實施助殘服務“一件事”改革,集成辦理補貼發放、康復救助等多項助殘服務事項。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10年前的1.558平方米上升到現在的4.83平方米。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
文體旅融合發展,城市顏值活力兼具
近日,在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文旅部門“百家高鐵旅游小城”宣傳推廣活動中,海陵區作為2024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入選四季主題榜單“在水一方”主題推薦小城和十大主題線路“非遺繁花”主題推薦小城名單。在城市顏值持續扮靚的同時,城市魅力進一步彰顯。
海陵區堅持以文潤區、以體強區、以旅旺區,大力繁榮發展文體事業和文體產業,促進旅游業加快發展,持續推進文體旅深度融合,推動城市顏值活力兼具,提升市民及游客幸福體驗感。
海陵區創新推進“文藝共享 星火賦能”工程,用文藝點亮城市煙火,以多點、高頻、流動的文藝景觀推動文化藝術全民共享,推動文化體育資源宜游化開發,為商圈、景區送流量、聚人氣,助推商旅文融合發展,該案例獲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優秀案例。
注重打造優質文化服務陣地,“三館一站”覆蓋率達100%,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海陵圖書館、區文化館獲評“國家一級館”,9個文化場館入選省級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在全省首創非遺品牌形象門店評定工作,啟動“非遺點亮幸福海陵”系列活動,新增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3項。
聚焦便民惠民,海陵區創新開展各類文藝演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以來開展文化惠民演出1328場次、精品劇目下基層40場次、小劇場演出28場次,不斷提升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編創的作品《樂學歌》榮獲2023年第二屆長三角原創流行歌曲大賽銀獎,《潛行者》入選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4年度資助項目名單”。
豐富公共體育設施類型,持續優化體育設施布局,落實“體育為民突破行動”,在全區范圍實現體育公園“東南西北中”全覆蓋,建成以環城河健身步道為代表的一批富有海陵特色的群眾體育設施,每萬人擁有體育設施數量居全省前列,“5分鐘健身圈”讓群眾健康生活“推門可享”。做優三河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大廈等載體空間,打造更多集競技、休閑、旅游、健身等于一體的體育運動場景,鋪就健康幸福底色。
民生保障精準發力,托起穩穩的幸福
在海陵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電子大屏幕上滾動著一組組數據。工作人員依據這些數據,圍繞老年人需求響應、養老服務質量監管等任務緊張地工作著。據了解,該平臺是海陵區打造的“1+1+2+N”養老服務監管體系的重要一環。
“1+1+2+N”養老服務監管體系中,“1”是建立老年人口庫,集成全區民政養老服務對象的基礎信息;“+1”即建設智慧養老監督管理平臺,優化整合養老資源,有效對接養老需求;“+2”代表強化的兩大功能,橫向全流程閉環管理,縱向區、鎮街、村居三級聯動,使養老服務管理更加科學;“N”則代表多個應用場景。
老年人家庭只需撥打養老服務熱線,即可咨詢、預約服務項目。線上,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實時派單,安排附近養老組織上門服務,并進行技術篩查和電話回訪;線下,工作人員上門核查服務內容和滿意率,構建起養老服務監管的“智慧網”。養老服務的便捷高效,讓80多歲的市民袁敏年頗有體會,“接到我們的預約,助老員每月定期上門幫忙免費理發、修剪指甲、打掃衛生、測量血壓,還會陪我們嘮嘮家常。”為此,袁敏年還專程給民政部門送去一封感謝信,點贊居家上門服務政策。
海陵區還推出“政府補貼+老人自費”增值項目,將80周歲以上普惠對象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項目,從原有的4項拓展至5大項17小項,提高服務需求和供給的適配性,保障服務質量。
“現在的惠殘政策真好!孩子在托養中心,吃飯、睡覺、起居都有專人照護,每天還定時進行康復訓練,來了一年多,感覺他話變多了,精氣神也比以前好。”在海陵區殘疾人托養中心,看著入托的小祝身體有了明顯好轉,他的家人感激不已。據悉,為進一步做好關愛服務,海陵區殘聯為殘疾托養對象提供寄宿制托養服務,采取24小時集中居住和照料模式,提供生活照料、護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切實提高殘疾人家庭的生活質量。
與此同時,為推動殘疾人服務實現從單個事項供給到一體化場景服務的轉變,2024年以來,海陵區殘聯對殘疾人綜合服務樓進行重新定位,功能進行全面提升和擴展,建成6600平方米評殘助殘惠殘等涉殘事項一體化服務綜合體并投入運營,最大限度滿足全區殘疾群眾的服務需求。大力實施助殘服務“一件事”改革,以殘疾人證辦理為基礎,集成辦理補貼發放、康復救助等多項助殘服務事項,推動“證”“策”有效銜接,確保符合評定條件的殘疾人群眾“應辦盡辦”,惠殘政策“應享盡享”。快速建成集中評殘中心,率先探索使用全市一站式智能化評殘系統并成功辦理347例殘疾人證評定申請,創新推行就診化評殘服務累計2700余人,對80周歲以上老人或殘疾程度較重、行動不便的群眾提供上門評殘170余人次,有效解決辦證過程中存在的不便捷、不規范等問題,讓這部分群體受助及時、享受服務有感。
農業發展向優向特,融合綻放“美麗經濟”
前不久,海陵區的羅氏沼蝦新品種“蘇滬1號”通過國家審定,成為泰州第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與市面上其他品種相比,“蘇滬1號”具有出肉率增加、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等優勢。一直以來,海陵區以種業振興助推農業發展,鼓勵重點農業企業開展科研創新,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推動水產種質更新,豐富市民餐桌,助力提升“舌尖上”的幸福感。
海陵區是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和水產品養殖基地。擁有江蘇省著名商標、知名品牌等84個,綠色、有機農產品證書38個。歷經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三水一花”(水稻、水禽、水產、花卉)特色優勢種業產業鏈,2023年成功創成全省首個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全區糧食種植面積19萬畝,2023年糧食總產量1.81億斤,實現“二十連豐”。以江蘇紅旗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自主培育水稻新品種65個,“紅旗”牌稻麥良種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泰香粳1402”獲評“江蘇最好吃大米”金獎,“南粳5055”是全國常規水稻推廣面積前十的品種,年出口雜交水稻種子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三。
依托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國家水禽基因庫等主要功能單位,重點開展水禽研究與示范推廣。保存水禽品種資源36個,占全國水禽品種數量的53.7%、占世界的45%,創新集成的水禽冷凍精液保存、水禽原生殖細胞(PGC)保種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海陵區充分利用里下河地區水網優勢,開展淡水“四大家魚”以及中華絨螯蟹、羅氏沼蝦、長江鱖魚、甲魚等水產繁育,全區共有水產養殖面積3.37萬畝。鼎和水產的羅氏沼蝦種苗產量約占全國的10%,好潤集團中華絨螯蟹苗產量占全國的15%,引進的淡水大黃魚等新特水產種源產業正在蓬勃發展,預計未來5年將形成“一條魚、一百億”的水產全產業鏈。
眼下在海陵區罡楊鎮鮮花產業園,蝴蝶蘭、紅掌等花卉正在繁忙培育,即將迎來年宵花市場的銷售旺季。近年來,海陵區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持續做強“美麗經濟”。全區已建成智能溫室大棚30萬平方米左右,主要生產紅掌、鳳梨、蝴蝶蘭等種苗種球及盆栽花卉、四季草花等高品質花卉,年產值超過1億元,初步形成花卉產業集聚效應。其中,蘇中園藝公司建成亞洲單體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溫室,獲評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不僅如此,海陵區還重點打造秋雪湖生態景區、麒麟灣生態園、罡楊鮮花產業園、華港“多彩垎岸”等鄉村旅游景點20余處,形成鄉村旅游“一帶一線”,鋪展美麗鄉村多彩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