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程度高,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的綜合體現和最終落腳點。過去十年,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擔當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高質量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著力把江蘇打造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地,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和江蘇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讓“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展現更加清晰模樣。
江蘇臺記者畢然說:“在蘇州這座‘百館之城’中,不同主題的博物館美美與共、各具魅力。今天,我們來到了蘇州博物館。它與毗鄰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古典園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擁有館藏文物2.5萬余件(套),這些展品生動講述了蘇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張雪是一位“85后”的年輕繡郎。他作為非遺傳承人,既可以在薄如蟬翼的絲綢上“飛針走線”,也愿意作為蘇博志愿者,為蜂擁而來的游客們“穿針引線”,至今已堅持十余年。
蘇州博物館志愿者、薛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張雪說:“現在的觀眾對于博物館知識的渴望性,要比以前都要大很多。同時,整體的文明素養也在提高。”
器以載道、物以傳情。博物館是歷史文物的守護者,更是文化文明的傳播者。近年來,針對持續升溫的“文博熱”,江蘇牢記總書記囑托,通過豐富產品供給、延長服務時間、精品展覽直達基層等豐富舉措,積極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說:“為了滿足觀眾參觀博物館的需求,我們也推出了延時開放的政策。”
十年來,江蘇始終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理論輿論、內宣外宣、網上網下同向發力,一場場理論宣講解疑釋惑、一檔檔理論節目深入人心、一件件新聞作品鎮版刷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千家萬戶。從推廣張家港、馬莊等精神文明建設經驗,到培育道德講堂、“八禮四儀”未成年人養成教育、“童”字系列美育活動等工作品牌;從建成2.2萬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到新增32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13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在全國率先建成,到13個設區市和16個縣(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占比均居全國第一,從“志愿江蘇”“誠信江蘇”“書香江蘇”加快建設,到數量眾多、覆蓋廣泛、層次鮮明的先進典型群體持續涌現……江蘇大地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勁吹城鄉。
常州道德講堂宣講員錢孟林說:“通過道德講堂宣講以后,就自然形成了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教育身邊人的模式,文明之花越開越繁盛。”
南通崇川區理論宣講團成員史向榮說:“我們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說老百姓家門口的事,選用‘新、活、實’的內容,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南京市民王艷君說:“家門口的閱讀空間變多了,也變美了,通過‘數字化+’的創新服務模式,讓我們的借閱更為便捷。”
畢然說:“紀錄片被譽為‘國家相冊’和‘時代影像志’。我現在是在江蘇廣電總臺,隨著第30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活動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近600名紀錄片創作者、學者及媒體代表齊聚在這里,共同見證精品佳作的榮譽時刻。”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何蘇六說:“江蘇臺這幾年打造的一部又一部新的作品精品,總是讓我們有驚喜。這一次30周年學術盛典最后落戶到江蘇,我覺得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十年來,江蘇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構建黨委、政府、群團和創作主體統籌謀劃、統一部署、統合推進的創作生產體系,通過重大題材文藝創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全流程全方位保障重點作品創作生產。連續三屆全國“五個一工程”評選中,江蘇共有11部作品獲獎,獲獎數量位于全國前列;“紫金”文化、“揚子江”文學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加速崛起。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鋪展出融匯古今、活力無限的文化長卷。
淮安市漣水縣淮劇團團長翟永軍說:“我們率先在全省探索‘劇目揭榜掛帥制’,邀請著名編劇、導演、演員共同參與,以輕喜劇為突破口,創作老百姓喜愛的農村題材現代戲,激發了劇團的創作活力。”
讓文化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點。近年來,江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圍繞“人文經濟學”這一重要命題,深入開展研究并積極實踐,更大力度激活文化的經濟社會價值。各地因地制宜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2023年江蘇境內外游客達9.4億人次,創歷史新高,旅游總收入1.2萬億元,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激蕩出生生不息的發展脈動。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郝立新說:“過去十年,江蘇牢記囑托、不負使命,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上充分展現了‘走在前、做示范’的堅強決心和強大執行力。尤其是以‘人的現代化’為價值旨歸,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桿、育時代新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以豐富生動的實踐成果,充分證明了文化與經濟能夠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無論是增強思想引領力、價值引導力,還是提升文化競爭力、文化生命力,都取得了可圈可點、值得借鑒的成效,逐步展現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