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常州:緊抓改革“強三農”,創新賦能“畫振興”

1月7日,江蘇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把對江蘇“三農”發展的要求提高到新的高度。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是社會穩定的大后方,農民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在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三農”工作發揮著安民心、穩大局的“壓艙石”作用,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去年以來,常州興產業、優環境、抓改革、促共富,在“三農”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打造出一幅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常州圖景”。

全年糧食面積146.98萬畝,總產70.96萬噸,實現雙增,創近六年新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70%,居全國前列;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招引投資總額達123.18億元;全新亮相的殷杏泰片區描繪出城鄉共生的田園新畫卷……

2024年,常州“三農”的亮眼成績單,離不開多方面的努力與創新。其中智慧農業的大規模運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此外,常州在三農領域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了“三農”的高質量發展。

打造“科技創新”引擎 驅動農業現代化“疾馳”

2024年,常州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7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一項項“黑科技”上線,一批批智能設備亮相田間地頭,輕松種田、科學種田唱響了農業發展的全新主旋律。

去年8月,央視專題報道常州溧陽南渡鎮慶豐村“江蘇第一方”,點贊數字農田,讓常州科技賦能農業的新面貌再次成為焦點。

在慶豐村數字農田智慧化平臺數字大屏上,管理人員拿起手機輕輕一點,屏幕上便開始顯示自動化灌溉的場景。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得益于物聯網、遙感衛星、氣象監測等先進技術的融合應用。平臺集成了氣象站、土壤檢測站、智能灌溉設備等許多智能設備,可以完成自動化灌溉、病蟲害預警等復雜操作場景,帶動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變革。

種田從“一方田”變為了“一塊屏”。在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農民借助科技的力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常態被徹底打破,科技創新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

良種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居于產業鏈上游的種子是關鍵。

常州于2023年出臺了《常州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探索以“實驗室(技術中心)+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的模式,用5年時間打造10個左右集農業研發中心、人才中心、轉化中心、推廣中心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目前,已確定8家創建單位。

在種業振興這條鏈上,企業、院所都是推動鏈條發展的重要力量。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與揚州大學水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常州粳稻種業發展創新中心,進行創新材料試驗示范工作,提升粳稻種業創新能力水平;而在企業端,江蘇諾亞方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發隊伍,自主培育出中華絨螯蟹品種“諾亞1號”。

在農業領域的前沿技術方面,常州也積極提前布局。2023年,常州新米生物科技聯合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編輯酶CasY7。企業負責人許潔婷介紹,現有的某“編輯剪刀”為外國產權,如果要產業化應用,一個管線就要7000萬美元,農業領域用不起。“現在有了新技術,我們就不會被國外限制了。”

近年來,常州持續實施龍城英才農業“鄉土人才”計劃、百名農業精英人才培育行動、萬名“新農人”培訓計劃、“十佳新農人”評選等,最大限度激活鄉村人才和科技資源,僅2024年就有11675名“新農人”完成培訓。正是在政策、科研、人才上的持續深耕,讓常州的農業現代化“芯”動能滿滿。

城鄉“雙向奔赴” 凝聚振興合力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常州堅持“城鄉一體、兩山實踐、三產融合、四化同步、五大振興”原則,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工作,全力打造“以城帶鄉、以鄉潤城、城鄉融合”的蘇南鄉村振興樣板。

人,是貫通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

去年12月,常州天寧區00后新農人李瀟培育的睡蓮,在2024年國際睡蓮新品種大賽上獲得年度總冠軍。作為常州“十佳新農人”,李瀟在天寧區創業政策的扶持下,回到鄉村,創辦睡蓮產業基地,除了屢次獲得國際大獎,還主動向村民傳授技術經驗。在他的帶動下,花園村睡蓮基地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村民們也踏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如今,隨著6000余套人才公寓和3個農業碩博工作站的建成,天寧區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需求,引進專家級教授35人,引進城市人才6850人,以城市和鄉村人才的雙向流動,全面激活鄉村發展“一池春水”。同時,天寧區還為當地村民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化技能培訓,以課程學習+實地教學的模式,幫助他們向價值鏈更高的行業創業和就業,培養出更多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時代“新農人”。

規劃,是破除城鄉發展壁壘的“利劍”。

碧水環抱,粉墻黛瓦,冬天的鐘樓區殷杏泰片區的杏塘家園,展現出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溫潤。隨著2023年9月泰村家園和今年6月杏塘家園先后建成交付,殷杏泰片區的現代化宜居農房改造已全部完成。過去散亂、陳舊、基礎薄弱的農家變成現代配套功能齊備、田園風貌煥然一新的新型田園社區,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廣大村民的生活居住品質,更給有著深厚鄉村情結的村民們保留了鄉愁。

更值得一提的是,殷杏泰片區借助全省首個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試點契機,形成了“農田集中連片、農業規模經營、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土地利用新格局,特別是建設中的殷杏泰農文旅項目,正逐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向縱深發展。同時該片區還結合片區商業、醫療、教育、文化配套,形成了“十分鐘生活圈”的完整社區建設標準,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打造出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實踐、新樣板。

堅定不移“講”改革 創新致富“話”振興

深化改革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鎮山之寶”。堅持以鄉村改革為導向,是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的重要舉措。

常州天寧區緊扣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條主線,堅持以改革思維破解難題,以創新的思維激發活力。

一方面,通過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16個村15萬農民成為超億元的村集體資產“股東”。農民變“股民”,健全了農村閑置低效資源盤活利用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通過資源的挖掘、規劃的傾斜,引導各村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多渠道、多類型、市場化的增收路徑。

另一方面,堅持“保障居住、管住亂建、盤活閑置”,穩中求新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以“鎮域統籌、自治共建、美麗宜居”為鮮明特色的天寧宅改模式,橫溝村“五優農居”建設和糧莊橋村“宅改”更新,成為農房改造優質項目,推動新農村“戶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升級。

常州新北區則聚焦“經營機制”和“共同富裕”。通過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農場集群發展,支持家庭農場聯合組建合作社。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聯合家庭農場聯盟開展經營主體實地走訪摸底工作。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開展涉農人才定向委培、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引導退役軍人、大學生等返鄉創業就業,分層分類培育高素質農民,引導農民參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同時,持續完善強村富民長效機制。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雙百”行動計劃,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區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體質倍增行動計劃》等文件。

在政策持續支持下,新北區2個村經營性收入超千萬元、24個村超500萬元,已全部消除經營性收入低于100萬元的村。39個行政村、7.4萬人參與鄉村公益醫療互助試點,持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有效防止因病返貧致貧現象的發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工作緊密銜接。

(時晟昊 陳旻皓)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