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假期,很多勞動者在工作中度過自己的節日。他們有的為了保障假期出行,默默堅守在人流聚集的旅游景點、高速公路;有的為了搶抓施工黃金期,24小時輪班在人跡罕至處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讓我們把鏡頭對準迎接千萬客流的“紅馬甲”、在充電樁前一天走兩萬步的國網運維人員,還有披星戴月延伸“城市動脈”的路橋施工者等,看他們如何以汗水做注腳,書寫“勞動光榮”的奮斗者之歌。
旅游服務志愿者:
兩萬名“紅馬甲”溫暖一座城
5月1日9點,蘇州博物館和拙政園門口,大量游客排隊等待入場。人群中,頭戴小紅帽、身著“志暖蘇城”紅馬甲的志愿者們格外醒目,他們活躍在路口處,隨時為來往的游客指路答疑。
在拙政園門口,兩位老年游客帶著小孫女來到志愿者面前,焦急地求助:“我們從黑龍江過來,想帶小孫女去拙政園玩,但沒買到票,能不能幫幫我們?”志愿者周霞了解情況后,發現拙政園已無余票,立刻提議道:“獅子林離這里很近,小學語文課本都學過的,我看了下還有票,可以帶小孫女去感受一下。”聽到有可替代的景點能游覽,兩位老人連連道謝。
整個“五一”假日期間,蘇州預計將迎來千萬人次游客量,城市的服務水平和協調動員能力面臨挑戰。“這個假期,全市范圍招募動員兩萬多名志愿者,散布在各大景區景點,全力保障服務游客。”蘇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特別在古城區平江路、山塘街等客流集中區,市委社會工作部專門排布17個點位,開展細心周到的志愿服務,并為每位志愿者都配備了“志暖蘇城”紅馬甲。“我們前期經過充分考慮,在馬甲口袋中準備了能量棒、濕紙巾、風油精、驅蚊液等‘十小件’補給品和應急物品。”
根據不同路口、街區、交通站點等場景特點,規范服務程序,細分服務內容,是蘇州本次假期開展志愿服務的最大特色。上午10點,地鐵站內熙熙攘攘,記者進入地鐵6號線拙政園蘇博站,看到多位手拿對講機、提著紅色急救包的志愿者,耐心為前來問詢的游客指路。一路轉乘至山塘街站,記者出站后遠遠就望見志愿者高舉著電子指示牌,循環播放著“人多擁擠,請有序排隊”等提示語,引導大部隊有序進出。
中午時分,山塘街站點早班點位長黃若愚開始交接工作。“服務手冊要保存好,比如哪里容易擁堵,哪里需要定時噴灑驅蚊液,有問題可以直接查找使用。”他拿起一本粉色小冊子交到新一批的志愿者手中,細致交代。
“我第一次來蘇州旅游,一路上遇到什么問題都能隨時隨地找到志愿者求助,感覺很周到很踏實!”江西游客李蕓蕓點贊道。
電車充電運維人員:
一天兩萬步只為“千里暢行”
5月1日一大早,晨光未綻,京滬高速江都服務區已亮起星星點點的車燈。7點不到,國網揚州市江都區供電公司負責運維值班的員工扈文遠踏著薄霧到崗——這已是他在高速服務區充電站度過的第六個小長假。免費通行的假期,車流高峰來得早,開新能源車跑長途的接近平時的3倍,充電設備絕不能“趴窩”。
正在挨個巡查充電樁口,一聲“師傅你過來看一下”,將扈文遠引到一輛安徽牌照的紅色電動汽車旁。司機李女士攥著手機,額角沁汗,“充不上電!導航顯示下一站充電區還得大幾十公里!”扈文遠俯身查看,見樁體無報錯、槍口無磨損,問道:“您付款后點確認了嗎?”李女士愣住了。掃碼、支付、確認——3個步驟操作完畢,充電進度條倏然跳動。“原來像網購一樣,最后還有一步‘確認’!”她笑著連聲道謝,“家用的樁直接插進去就行,高速的不一樣。”
早上9點半,服務區進來充電的車絡繹不絕。液冷快充樁方向忽然一片嘈雜,浙江牌照的車主張先生盯著手機屏跺腳:“說好的20分鐘快充呢?速度跟蝸牛爬似的!”扈文遠小跑過來,瞥一眼車標便了然:“別克微藍的電池不適用液冷快充,得換普通樁。”話音落地,其他車主紛紛圍攏,“我的車能充嗎?”“Model Y行不行?”他逐個應答,直到大家都滿意離去。
10點半,兩臺400千瓦液冷超充樁前排起蜿蜒的車隊——作為服務區年初新增的“黑科技”,這種充電樁20分鐘就能讓日常需1.5小時才能充滿的小車“充飽”,因此成了出游車主們的首選。唯一的缺憾在于有些電池不兼容,因此需要“扈文遠”們分流引導。
氣溫攀升,正午驕陽炙烤,扈文遠的后背洇出鹽霜。一位白發老人遞來手機問,“女兒教過掃碼充,怎么沒反應?”一名小伙誤觸暫停鍵急得跳腳,“充一半斷了!”……扈文遠像一枚陀螺在樁群間旋轉,工服濕了又干。
到傍晚6點半,這一天已有1300余車次在此充電……暮色吞沒最后一縷霞光時,“超長待機”的扈文遠倚著欄桿,小腿灌鉛般沉重。“今年電車流量確實比去年‘五一’大,雖然年初服務區加了12個樁24把槍,還是一個樁都不空。”
遠處,一輛充好電的轎車駛入夜色,尾燈劃出流暢的紅弧。扈文遠低頭看了一下手機記錄的步數,21326步。擰開礦泉水猛灌一口,他嘴角微微揚起——一天近百次彎腰檢測、操作示范,一趟趟疾跑解圍,值守的疲憊最終都融在一聲聲真摯的“謝謝”里。
重大項目塔吊司機:
江面上空120米處迎曙光
“又來一塊鋼結構,請立即吊至施工平臺!”4月30日下午6點30分,崇啟公鐵長江大橋4號主塔塔吊司機陳海寬剛剛坐上駕駛室位置,傳呼機中便接連不斷傳來新的指令。
兩塊電子屏幕、一個操作桿平臺和一個放置日用品的鐵臺子,這就是陳海寬塔吊操作間內的所有“家具”,他一次要在這個整體面積約3平方米的操作間工作10個小時。
從崇啟公鐵長江大橋主塔施工伊始,陳海寬就一直擔任塔吊司機的工作,透過玻璃見證了大橋主塔每一步施工進程。主塔每向上建設一節,他的塔吊也隨即向上“生長”。“我是這個項目上最先看到第一縷陽光的工種。”陳海寬驕傲地說,目前駕駛室在距離江面120米的半空中,每天從江面施工平臺爬上吊塔大概需要20分鐘時間。
“工期很緊張,我們上了塔吊一刻也停不下來。”陳海寬介紹,他們塔吊作業人員分為日夜兩班,為施工人員運送焊接所需的大型鋼結構模塊。當晚值班到第二天,他就在塔吊操作間內,迎來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第一縷陽光。
崇啟公鐵長江大橋項目負責人介紹,4月13日,崇啟公鐵長江大橋4號主塔塔身建設高度突破100米,整體項目建設進入上塔柱施工階段,預計今年八九月份完成主塔封頂。“五一”假日期間,項目全線500多名一線施工人員都會24小時輪班作業,以確保工程如期完成。
城市道路建設工人:
用汗水“澆筑”交通大動脈
水穩攤鋪機、振動壓路機等大型設備往來穿梭,施工人員有條不紊地推進鉆孔樁、橋梁下部結構施工、橋面鋪裝等關鍵工序……5月1日9點,記者走進宿遷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的低劑量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施工現場,只見超千名建設者堅守崗位,搶抓工期,只為這條城市交通大動脈早日通車。
這個“五一”假期,宿遷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設“不打烊”,以汗水為墨、以鋼筋混凝土為紙,奏響“勞動者之歌”。為保障施工安全與進度,宿遷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SG1項目部提前制定科學施工計劃,建立24小時輪班巡查機制,對深基坑、高空作業等重點區域開展專項安全檢查。
在SG2標京杭運河2號橋幾十米高的作業現場,各個崗位的建設者都在為澆筑這一關鍵節點性工程忙碌著。SG3標段,樁基施工、蓋梁吊裝、箱梁架設等“齊頭并進”。當日,SG3標段建設者們完成樁基1452根,預制墩柱、預制蓋梁全部完成,預制箱梁完成826榀,橋面鋪裝完成21882.6平方米。
“近日晴好天氣居多,正是路面施工的好時機。”宿遷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SG4標項目部副經理顧德平說,“五一”假期,建設者們選擇堅守崗位,全力以赴推進路面施工建設。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柳玉琳 倪敏 張周楠 史偉
通訊員 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