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鳴
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我國經濟如何破局?5月7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新增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總額度提升至8000億元,為“兩新”政策注入強勁動能。這既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的“及時雨”,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長遠計”。
政策“組合拳”破解轉型之困。“兩新”政策是黨中央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即通過“大規模設備更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消費品以舊換新”釋放居民消費潛力。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聚焦工業設備、建筑市政設施、交通運輸設備等十大領域更新,并針對汽車、家電、家裝等民生消費領域推出以舊換新補貼,其核心目標在于以投資促轉型,以消費穩增長,以創新提效益,以綠色謀未來。
利好政策激活經濟“一池春水”。從消費端看,2024年全國汽車報廢和置換更新超65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1100萬輛,家電、手機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社會零售總額增長4.6%;今年一季度,全國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6.9%、19.3%、18.1%。從投資端看,去年全國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總量突破2000萬臺(套),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9%。政策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與民生的“雙向奔赴”。比如報廢汽車回收量大幅增長,既推動了循環經濟發展,又讓居民享受便捷服務。
金融“杠桿”撬動萬億級市場。本次中國人民銀行提出新增3000億元再貸款額度,絕非簡單“輸血”,而是通過“財政貼息+金融讓利”的精準滴灌,形成“四兩撥千斤”的撬動效應。根據政策,中央財政對符合條件的設備更新貸款貼息1.5個百分點,疊加再貸款支持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低至1.5%,遠低于市場利率。相信這一金融政策將產生三重效應:激發企業“敢投”信心、暢通消費“愿換”渠道、筑牢轉型“長效”根基。
從“政策藍圖”到“百姓紅利”,“兩新”政策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智慧。它不僅是擴內需、穩增長的“經濟賬”,更是惠民生、促轉型的“民心賬”:老舊小區加裝智能電梯、農村地區普及新能源農機、家庭用上節能家電……每一項更新都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國內轉型升級壓力交織,我國以“兩新”政策破局,正是用“改革的力度”對沖“下行的壓力”,用“創新的高度”提升“發展的質量”。隨著再貸款額度落地,“兩新”政策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展現中國“以民為本、以進促穩”的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