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煙雨江南到天府之國,從大漠敦煌到椰林海島,隨著文旅消費“旺”起來、傳統文化“潮”起來,打卡文博場館成為“五一”假期的“頂流”。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6049.19萬人次,較2024年“五一”假期參觀人數增加了879.87萬,同比增長17%,創歷史新高。此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吸引大量游客參觀,根據各地統計,5月1日至5月5日,全國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客達331.32萬人次,同比增長2.3%,其中11家游客總量超10萬人次。一組組數據鮮活生動地展示著,“文博游”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注腳。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逛文博場館已從單純的“增長知識”,轉變為社交打卡、追逐文化潮流的新風尚。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以“流動的國風盛宴”為主題,推出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游客在燈塔下聽古風音樂,遺址上賞漢服霓裳,重新發現城市的文化根脈;新疆鄯善縣吐峪溝石窟、甘肅省敦煌市懸泉置遺址兩處千年古絲路遺跡經考古發掘后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古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四川博物館推出“紋脈綿長——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圖案特展”,以紋飾為線索,展出130多件各民族文物,串起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祈愿……摩肩接踵的熱鬧場景,讓五一假期“文化味”愈發醇厚,也讓中華文脈變得可感可觸、更加鮮活。
措施升級、互動體驗、文創上新……在觀眾奔赴文博場館的同時,各文博場館也“雙向奔赴”,以全新姿態迎接八方來客。為了讓“沉睡”的文物“復活”,各地文博場館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裸眼3D等新技術手段為文物展出賦能,讓觀眾真正與歷史沉浸式“對話”。文創產品則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表達,無論是江蘇常州博物館內,金餅復刻冰箱貼、麟趾金掛件等文創產品引發觀展者的搶購熱潮,還是四川成都博物館把鎮館石犀做成多口味慕斯,并推出青花椒美式、辣椒Dirty等川味咖啡,一個個別具一格的文創產品已成為文博場館的“破圈密碼”,助“高冷厚重”的文博場館搖身一變,化身潮流打卡地,爆款頻出、人氣爆棚,真正實現“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博場館參觀熱度持續升溫,正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鮮活載體。但要讓其長居“頂流”,仍需多方協同發力、久久為功:立足城市文化根脈,深度挖掘地域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引發的審美疲勞;加速與數字科技、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融合,通過沉浸式體驗、交互性展陳打破時空界限,讓文物“活”起來、歷史“動”起來;對標市場需求升級服務體系,從導覽體驗優化到公眾教育創新,全方位提升觀眾的文化獲得感。只有在守正與創新中尋找平衡,文博場館才能實現從“網紅打卡地”到“文化常青樹”的跨越,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