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實施意見》立足國情,遵循農業科技創新規律,不僅是對未來農業圖景的規劃,彰顯出我國堅定不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堅定決心。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科技重塑農業根基。中國農業自古“靠天吃飯”,豐收取決于自然的恩賜。如今,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持續升級的重要力量,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將重塑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實施意見》中提到的“梯度培育機制”和“企業創新能力動態監測”,是對農業創新生態的重構。農業技術的推廣往往面臨“最后一公里”困境,科研成果難以真正落地。建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庫,并實施“一企一策”的精準扶持,將打破僵局。那些與市場聯系緊密的企業,能夠快速捕捉農戶的真實需要,并將技術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一些地區引入智能灌溉系統,不僅節約水資源,還顯著提高了作物產量。這種轉變背后,是科技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的結果。當氣象數據、土壤信息與種植技術相結合,農民不再是自然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能夠主動預測、調整生產策略的參與者。
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創新”,構建農業創新網絡。農業科技創新是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復雜課題?!秾嵤┮庖姟诽岢鰞灮瘎撔陆M織機制,推動形成分工明確、協作有序的創新格局。這一思路打破了以往科研機構單打獨斗的局面,有助于構建起一個有機聯系的創新生態網絡。國家級科研院所專注于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省級機構致力于共性技術研發,市縣農技部門則負責技術推廣和應用。分工協作機制避免了資源的重復配置和惡性競爭,提高了創新效率。更重要的是,《實施意見》強調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推動科技、教育、產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當農業科學家與材料專家、人工智能工程師共同探討問題時,創新的火花便會不斷迸發,這種跨界融合不僅能催生新技術,更能孕育出全新的農業形態。
從“本土探索”到“全球視野”,拓展農業創新邊界。在全球化時代,農業科技創新不再是閉門造車的事業?!秾嵤┮庖姟穼㈤_放合作提升到戰略高度,展現出中國參與全球農業科技競爭的雄心壯志。這種轉變背后,是中國農業從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領跑者的角色轉換。通過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發起全球智慧農業倡議等舉措,中國正在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格局。當中國的農業標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當中國的農業技術走出國門造福世界,我們就在全球農業治理體系中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同時,《實施意見》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服務,這是對創新者權益的有力保障,也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的關鍵。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新不再是高風險低回報的活動,而是充滿希望的事業。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方案。
農業科技創新涵蓋前沿研究、技術研發、推廣應用等多層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共同構建完整的創新鏈條。當科技創新持續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農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正加速構建。(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