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后,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進入高峰。近期,一批種子“持證上崗”,出現在各地的農資門店,吸引不少種植戶咨詢、選購。這些種子,就是包裝上印有“中國種子認證”標志的首批認證種子。種子認證制度實施以來,首批35個品種、27家種子企業獲頒證書,目前已有5000多萬公斤認證種子上市,預計可帶動增產上億斤。
當印有“中國種子認證”標志的首批種子陸續上市,這場種業領域的“質量革命”正悄然改寫農業生產的底層邏輯。從田間檢驗到全程溯源,從實驗室數據到農民增收賬本,種子認證制度的落地,不僅為種業高質量發展裝上“加速器”,更讓“藏糧于技”的中國農業照進現實。
作為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抓手,種子認證制度與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等五大行動形成協同效應。從2023年《關于開展農作物種子認證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到首批認證種子 2025 年上市,制度設計的科學性與執行力度可見一斑。這種“質量標準抬底線、認證制度拉高線” 的雙向發力,正在破解長期困擾種業的種源“卡脖子”問題——當認證種子在黑龍江大豆主產區、長江流域水稻產區廣泛應用,我國種業自主可控的根基愈發穩固。正如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趙久然所言,認證種子的普及將為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堅實種源支撐。
從“好品種”到“好種子”的質變。從親本種子質量把控到花期去雄管理,從收獲加工防混雜到包裝標識規范,認證體系如同精密儀器,將品種遺傳純度、發芽率等核心指標推向新高度,認證玉米種子發芽率較單粒播標準提升4個百分點,雜交水稻種子純度較國標提高 2.9個百分點。這種提升絕非數字游戲,而是直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增產效益:發芽率每提高 1%,產量可相應增加1%;純度提升1%,雜交種產量增幅可達0.5%—2%。
種子認證的價值遠不止于質量提升,更在于構建多方共贏的產業新生態。北京聯創種業通過認證的957萬公斤玉米種子,讓合作制種戶每畝增收220元;湖南亞華種業的7.4萬公斤水稻認證種子,預計為種植戶帶來每畝80元的增收。這種 “質量溢價” 正在重塑種業市場規則:湖北康農種業的認證玉米種子即便每袋多賣5元仍供不應求,企業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實現雙提升。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認證制度如同“篩子”,倒逼企業加強全鏈條質量管理,推動行業從“拼數量”轉向“拼質量”。
站在農資門店的貨架前,印有“中國種子認證”標志的包裝袋不僅是質量承諾,更是農業現代化的生動注腳。到2025年國家級種業基地供種保障率將達80%,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將實現全鏈條監管……一批批種子“持證上崗”,以科技賦能農業、以質量守護安全、以創新引領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著鄉村振興的金色夢想。當越來越多的“好種子”扎根沃土,農業生產將更添保障,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董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