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時期,抓好“三夏”生產對完成全年糧食產量目標任務至關重要。江蘇蘇州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無人化”農場內為農業生產插上智慧翅膀;遼寧營口水稻插秧全面展開,智能農機助力豐收;湖南油菜收獲進入尾聲,油菜種植基本實現“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三夏”時節,各地搶抓農時,做好農業生產各項工作,為全年糧食穩產夯實基礎。
科技賦能正重塑農業生產模式。揚州儀征市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現代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大屏上,土壤監測、氣象監測、蟲情測報等數據實時更新,無人駕駛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通過北斗導航實現厘米級路徑規劃,作業效率提升30%以上。近年來,江蘇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江蘇這片魚米之鄉,散落著283座“無人化”農場,項目總投入達到8.72億元,建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農業生產技術向“新”向“廣”,編織起覆蓋耕種管收全鏈條的智慧農業體系,推動農業生產變“經驗驅動”為“數據驅動”。
數字化管理平臺成為田間決策中樞。湖南衡山縣搭建的農業大數據中心,整合衛星遙感、氣象預報、作物模型等多源數據,可提前7天預測區域病蟲害發生風險,指導農戶實施精準防控。河南鄧州建立的智慧農業指揮中心,通過高清攝像頭與AI圖像識別技術,實時監測小麥灌漿進度,動態調整收割計劃。湖北鐘祥的智能糧庫系統,集成溫濕度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實現糧食入庫、烘干、儲存全流程自動化,單日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智慧平臺賦能,通過數據互聯互通,將分散的農田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的數字資產。
智慧服務網絡延伸至田間地頭。科技助力“三夏”開啟“加速度”,在農業生產一線體現得最明顯。眼下,河北廊坊的127.29萬畝小麥長勢良好,河北農業大學智慧植保團隊通過無人機多光譜監測、光合儀、葉綠素儀數據采集等“天空地一體化”技術,實時分析麥田生長狀態,精準識別高風險田塊,制定個性化植保方案。在遼寧營口站前區的5萬畝水稻集中種植區,多臺插秧機正在田中穿梭,其中有近半的設備采用了無人駕駛插秧機。“農專家”進村下田,“鐵牛”加速奔跑,科技服務全覆蓋,廣袤田野唱響豐收贊歌。
全程機械化體系筑牢穩產根基。重慶潼南推廣的小麥早熟品種與智能收割機協同作業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15%,畝均收益突破3000元。云南陸良應用的馬鈴薯聯合收獲機,集成振動篩分與智能分選技術,商品薯率提高至95%以上。遼寧營口示范的智能插秧機集群,可同步完成側深施肥與水稻栽插,每畝節肥20公斤。“三夏”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時期,抓好“三夏”生產對完成全年糧食產量目標任務至關重要。機械化解決方案不僅提升了作業效率,更通過精準控制減少資源浪費,推動農業生產向綠色低碳轉型。
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正將廣袤田野編織成智慧豐收的錦繡畫卷。從北斗導航勾勒的田間軌跡,到大數據平臺繪制的農事圖譜;從無人機巡航的蔚藍天空,到物聯網監測的沃野千里,科技力量已滲透農業生產每個細胞,中國農業正以“三夏”為帛、科技為線,編織端牢中國飯碗的錦繡畫卷。(文:金語 圖:朱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