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寧人宣 記者 盧河燕)“一老一小”,牽動億萬家庭。“老人手術后臥床需要照料,孩子年紀小上下學需要接送,然而能兼顧兩者的家政服務人員難找。”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快易潔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高級家政服務員高華瑞建議,推動家政與社區養老融合,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
△ 高華瑞代表
當前,我國“一老一小”照護需求呈現規模大、多元化、持續性等特征。《“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強調,要“推動‘一老一小’服務場景融合,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和普惠托育服務,擴大群眾家門口的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在高華瑞看來,家政服務與社區養老在人員、場景、設施上高度契合,推動兩者深度融合,可盤活存量資源、整合碎片化資源、降低服務成本,打造“家門口”的普惠型照護體系,為完善普惠型民生服務體系提供創新路徑。
帶著這樣的思考,高華瑞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調研,她走訪社區、座談交流,發現“家政進社區”面臨一些現實困境。“其中,家政服務由商務部門主導、社區養老歸屬民政部門,養老與育幼服務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政策協同不足,資源重復投入與效率損耗問題明顯。”不僅管理體制分散,社區支撐也不足。“老舊社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率不足40%,新建社區‘一老一小’服務設施配建標準缺失,部分社區養老驛站、兒童之家空置率高,家政企業進社區面臨場地限制,僅12%的社區能提供免費或低價場地。”高華瑞還提到了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能力弱等市場機制的問題,以及融合服務缺乏統一質量評價標準等導致的監管體系滯后問題。
如何推動家政與社區養老深度融合?高華瑞認為,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場景重構、技術賦能,打造“家門口的幸福生活圈”。在這份寫滿民生溫度的建議中,高華瑞把“強化頂層設計”放在首位,建議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由發改委牽頭成立“一老一小”服務融合專項工作組,整合商務、民政、衛健等部門政策,出臺社區融合服務管理政策制度;完善標準體系,制定復合型社區照護師職業技能標準,將老年護理、嬰幼兒保育、急救技能等納入統一培訓認證,推動“一證多能”。
高華瑞建議,激活載體功能,建設“家政+養老+托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整合社區養老驛站、家政服務站、普惠托育點功能,提供“一站式”照護服務,并優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明確新建社區配建標準,老舊社區通過閑置物業改造予以補足。“一方面夯實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賦能社區監督。可以建立由居委會、業主代表、第三方機構組成的社區服務質量管理委員會,對服務價格、安全等實施動態監督,將結果與企業信用評級掛鉤。”
在培育市場化服務主體方面,高華瑞建議,推動家政企業轉型升級,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連鎖品牌;創新運營模式,推廣“政府建設—企業運營—居民評價”的PPP模式。此外,高華瑞建議強化數字賦能、建設“一老一小”服務信息平臺、加大金融支持等。“希望以推動家政與社區養老融合為支點,讓老年人安享晚年,讓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