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創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潛力,幫扶市場主體紓困、穩崗拓崗等政策能出盡出。”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扎實推動穩經濟各項政策落地見效,著力保市場主體以保就業保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6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以務實舉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到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社保費政策延至年底,再到將失業保險留工培訓補助擴大至所有困難參保企業……都是致力于為中小企業降成本的真招實策。各地要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政策潛力,更好幫扶支持中小企業,真正讓政策“工具箱”變成惠企“百寶箱”,為穩住經濟大盤積蓄有生力量。
突出政策針對性,為中小企業播撒“及時雨”。目前,我國市場主體已突破1.5億戶,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業。研究顯示,中小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每增長1%,能夠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13%。因此,各地在出臺幫扶政策時,既要注重普惠性擴大覆蓋面,更要增強針對性精準“滴灌”。比如,江蘇為加大對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扶持力度,在“蘇政40條”的基礎上又出臺了“蘇政22條”;廣東通過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實施制造業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補貼等,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各地直面市場主體的“難點”,緊盯行業領域的“堵點”,通過精準有效的政策“加持”,給市場主體注入“強心劑”。
增強政策連續性,給中小企業吃下“定心丸”。近段時間,受錯綜復雜形勢和多種因素影響,中小企業面臨發展困境。疫情沖擊、訂單不足、用工難用工貴、物流成本高等因素疊加,也讓中小企業主要經營指標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穩住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是要把新出臺的政策措施與疫情暴發以來出臺的降租減租、社保補貼、返崗穩崗等一系列惠企政策相銜接,進一步打好政策“組合拳”,增強政策的協同性、穩定性和延續性,以務實舉措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廣大中小企業真正有獲得感、安全感,進一步增添發展信心,增強應對困難的底氣。
發揮政策導向性,讓中小企業走上“創新路”。據統計,4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好于全部工業。1-4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2%,好于全部投資。這兩個“好于全部”再次說明,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更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日前,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1部門部署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以創新為引領,打造大中小企業創新鏈。各地要搶抓科技創新機遇,以政策激勵創新創造,給予中小企業在基礎研發、成果轉化、資金融通、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讓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脫穎而出,不斷匯聚中國經濟創新創造的強大活力。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當前,中國經濟保持復蘇狀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堅固。讓我們科學分析形勢、從容應對挑戰,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把好政策化作真效果,激勵億萬市場主體闖過萬重山、釋出萬鈞力,“中國號”巨輪必定能劈破斬浪、揚帆遠航。(徐魏)
- 熱點
- 2022-05-27 20:01:45
- 熱點
- 2022-05-27 20:01:21
- 熱點
- 2022-05-27 20:01:03
- 熱點
- 2022-05-27 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