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生長在南京的“70后”來說,小時候為雨花臺烈士陵園紅領巾廣場捐出一分錢的往事,至今還印在腦海里。 40年過去了,這座由少先隊員們捐獻、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的紅領巾廣場,已成為江蘇省少先隊工作的一座精神豐碑。“六一”節將至,一批又一批少先隊員又來到這里,面向鮮紅的隊旗莊嚴宣誓,感悟英烈精神、堅定愛國信念。
雨花臺實驗小學的學生在紅領巾廣場。記者 曹驕陽 攝
一位建筑大師送給孩子們的禮物
近日,在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記者見到了厚厚兩摞紅領巾廣場建設檔案。展開泛黃的藍圖,設計師描繪的線條依然清晰,右下角的說明中,“設計”一欄寫著“楊廷寶”。在南京,這個名字關聯著許多知名建筑:紫金山天文臺、中山陵音樂臺、大華大戲院、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他一生主持、參加指導的設計工程有100余項,在建筑界素有“南楊北梁(梁思成)”之美譽。
南京市城建檔案館館長周健民告訴記者,1952年開始,楊廷寶先生主持雨花臺烈士陵園的中軸線建設,“得知要為孩子們設計一座廣場后,楊廷寶先生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想為孩子們設計點什么,雨花臺紅領巾廣場就是他給孩子們的禮物。”整個廣場的建筑設計有著濃厚的中式對稱風格,“中間的少先臺造型莊重典雅又不失活潑,凸顯了少先隊隊徽。兩側的長廊則是楊老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700萬個“一分錢”匯聚少年力量
為什么要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設計建造紅領巾廣場?1980年2月,當時的雨花臺實驗小學(原工農小學)、雨花臺小學和雨花英烈孫津川侄女孫以智聯合發起“向雨花臺烈士致敬”活動。
“1975年,我受邀擔任工農小學的校外輔導員,我和老師經常帶孩子們去雨花臺烈士陵園開展課外活動。”孫以智老人今年已經86歲,憶起往事依然歷歷在目。“到了1980年,我們和雨花臺烈士陵園那邊商量,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外活動中接受革命教育,學習英烈精神。后來在江蘇團省委、省少工委的支持下,我們倡議全省少先隊員用自己的勞動,每人捐獻一分錢,建一個紅領巾廣場;認真學習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跡,寫一篇學習烈士的體會文章;開一次向雨花臺烈士致敬的主題隊會。”
這個倡議得到了熱烈響應。孫以智記得,很多孩子通過賣報紙、撿廢品、糊紙盒、敲石子等勞動,捐出了光榮的一分錢。“有的孩子賣報紙,一張報紙賣4分錢,可以掙1分錢。一分錢不多,卻是孩子們的心意。”
很多共青團員和教師也參加了捐款活動,最終一共籌集到7萬元捐款。1982年“六一”兒童節,紅領巾廣場正式建成,成為孩子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好去處。
學習英烈精神,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如今,孫以智依然擔任著雨花臺實驗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為孩子們宣講英烈精神。該校除了“孫津川中隊”外,還有盧志英中隊、鄧中夏中隊、何寶珍中隊、雷鋒中隊等11個以烈士命名的中隊,一屆又一屆學生通過中隊活動學習烈士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南京市現有以雨花英烈、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英雄中隊”556個,傳承著紅色基因和信仰的力量。一個個“英雄中隊”猶如一面面火紅的旗幟,始終引領著少先隊員向英雄學習,走英雄的道路。而每當孩子們來到紅領巾廣場參加活動時,看到建筑背面鐫刻的廣場建設故事,總是格外激動和自豪。
幾十年來,一代代少先隊員和共青團員始終不忘“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堅定不移跟黨走。正如這座歷經春秋魅力不減的紅領巾廣場一樣,他們一直在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 熱點
- 2022-05-31 08:00:00
- 熱點
- 2022-05-30 08:03:01
- 熱點
- 2022-05-31 21:04:13
- 熱點
- 2022-05-31 2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