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思念親人、祭奠英烈的日子。目前,全國有196萬余名登記在冊的烈士,由于種種原因,一些烈屬只知親人犧牲,卻不知道安葬的地址。為了讓這些英雄能夠魂歸故里,很多人都在為他們尋找回家之路。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后,已為6300多位烈士找尋到親屬。今年清明,我們繼續推出“我要找到你——為烈士尋親”系列節目。先來看為一位戰地記者尋親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個群體為了民族解放“一手拿筆,一手拿槍”,他們就是活躍在各個抗日戰場的戰地記者。1944年8月,一位24歲的戰地記者崔朝昆,犧牲在了山西呂梁的抗日戰場上。79年來,他的母親、弟弟一直在尋找他,但是沒有結果。母親和弟弟先后帶著遺憾去世了。今年,烈士的侄兒為了幫父親和奶奶圓夢,又踏上了尋親的路。這次,他們能如愿嗎?
這封已經泛黃的家書,崔朝昆烈士的侄兒崔曉凱已經珍藏了多年。
崔朝昆烈士的侄兒 崔曉凱:這是我伯父留下的唯一遺物。
他是這樣寫的:朝侖弟弟,我到你工作地區這次去轉了一下,可是沒見上你,甚是遺憾!這次敵人出來,你們也很辛苦,尤其淋了幾天雨,又是每夜連陰,我很關心!告訴你臨縣有個照相館,我希望能有機會咱們合攝一個。
兄弟倆合影的愿望,最終沒能實現。因為寫完信不到一個月,崔朝昆就犧牲了。當時,崔曉凱的父親崔朝侖在山西方山縣擔任武工隊隊長。而他的哥哥崔朝昆,在八路軍120師擔任特務團政治干事,也是晉綏軍區《戰斗報》的特約通訊員,當時在山西興縣駐防。盡管方山和興縣相鄰,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因為戰斗繁忙,加上信息不暢通,崔朝侖很久后才得到哥哥犧牲的消息。哥哥安葬地在哪里?新中國成立后,崔朝侖也曾多方聯系、尋找,但始終沒有結果,這也成了崔朝侖心頭永久的痛。
崔曉凱:我奶奶時常在夢中坐起掉眼淚。我父親為避免刺激奶奶,多年不提伯父的事兒。
在崔朝侖的遺物中,家人還發現了這首悼念哥哥的詩。“捐軀抗戰魂何去,斷腸過甚淚流難。欲寄尺書誰人送,夢中仍是舊時顏。屈指光陰流卌載,依然無計慰心田。”
崔曉凱:時間已經過去四十年了,心頭仍然惦念著哥哥,無法慰藉,而且夢中仍然是哥哥年輕時的容貌。
一封信,一首詩,讓崔曉凱理解了父親的心事。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崔曉凱一邊托在山西工作的朋友尋找,同時也在網上搜索伯父犧牲的地點和名字,但是找了幾年也沒有進展。崔曉凱并不知道,在幾百公里外的山西興縣,也有人始終在尋找崔朝昆烈士的親人。
王波退休前是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主任。近幾年來,王波一直在收集整理《抗戰日報》《戰斗周刊》上刊登過的相關通訊報道,準備結集成冊出版。正是在《抗戰日報》的一篇報道中,王波了解到了官莊垣戰斗和崔朝昆烈士的故事。
山西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原主任 王波:這次戰斗總共斃傷日偽軍100多名,咱們也付出了比較重大的犧牲,有30多位傷亡,當時《戰斗日報》的戰地記者,叫崔朝昆。在這次戰斗當中英勇地犧牲了。
2018年,在官莊垣村劉眼元老人帶領下,王波和同事找到了官莊垣戰斗的烈士安葬地。劉眼元告訴王波,他的二爺爺生前一再叮囑,一定要記住烈士的安葬地,以便以后有人找尋時指認。
2018年清明節前夕,柳林縣隆重舉行了送烈士回家的儀式,包括崔朝昆在內的五名烈士靈柩,被送往興縣晉綏革命烈士陵園安葬。
近幾年來,隨著黨中央高度重視對革命烈士的褒揚工作,紅色歷史文化不斷升溫,崔曉凱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尋找伯父下落的希望。
今年3月,崔曉凱通過搜索伯父犧牲的地點官莊垣,搜到了這篇關于官莊垣戰斗的報道,得知伯父的遺骸已經被當地政府找到的消息,全家人欣喜萬分。通過興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崔曉凱聯系上了王波。清明節前夕,他決定去山西尋找已經79年沒有音訊的伯父。
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爬了一個多小時山路,崔曉凱終于找到了伯父崔朝昆烈士的安葬地點。
崔朝昆烈士的侄兒 崔曉凱:最后這幾百米走得非常吃力,也很辛苦,但是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前輩在這里戰斗和敵偽進行斗爭的艱苦和卓絕。
通過王波的幫助,崔曉凱在興縣黨史辦的檔案里,找到了伯父崔朝昆寫的這篇戰地通訊。這篇發表于1944年3月的《十一支隊大練兵》,生動地再現了八路軍“干部親自動手”的火熱練兵場景。
在王波帶領下,崔曉凱在興縣晉綏革命烈士陵園,拜謁了已經遷到這里的伯父的墓葬。
參加官莊垣戰斗的烈士中,還有五位沒有找到親人,興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志愿者們還會繼續尋找。
山西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原主任 王波:沒有他們的犧牲,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人都應該有良心,不要忘本。人之常情,誰不思念自己的親人是吧?給他們找到他們親人,這是我們的使命。
五位待尋親烈士名單
丁少柏,江西,特務團三營教導員,黨員;
胡昌國,湖北,特務團九連排長,黨員;
高世昌,河北省安平縣,九連班長,黨員;
崔振德,河北省,九連班長,黨員;
陳學增(會),山東,十連戰士。
(總臺央視記者 文為明 王陳陳 王曦 張逸凡 山西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