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并首次提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這對于我們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謀劃好人口長期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全面正確認識我國人口發展的長期趨勢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
一是我國人口規模進入負增長階段,并將長期保持這一總體趨勢。2022年我國人口規模同比減少85萬人,是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盡管以后某些年份還會出現人口的正增長,但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的總體趨勢已經出現。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人口增速放緩或總量減少,是世界各國人口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是生育水平低,出生人口規模少,將長期保持少子化趨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經歷了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期。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口生育水平迅速降低。盡管2013年以來我國多次調整生育政策,但生育水平只在短期內反彈,2016年以來生育水平持續降低,2020年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2022年進一步下降到1.06,遠遠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0-14歲少兒人口在1993年達到3.33億的峰值以后持續減少,2022年為2.35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6.6%。少子化預示著未來的學齡人口減少,生育人口減少,勞動力供給減少。
三是老年人口規模持續增長,特別是高齡老人規模即將進入加速增長階段,老齡化將向深度發展。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8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9.8%;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4.9%。未來5年,1963-1968年出生的人口將陸續進入老年階段,而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我國近70年來的峰值(3000萬人),未來5年每年將有超過2000萬人進入老年階段。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0億人,2060年達到峰值4.4億人;2022年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3800萬人左右,2035年將增至約7600萬人,2050年達到約1.4億人。高齡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增加,養老服務需求將大量增長。
四是人口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增減分化趨勢將長期保持。大城市群和部分中小城市成為承接城鎮人口的重要載體,在全國人口持續減少的前景下,部分地區、部分城市人口收縮也成為必然趨勢。2022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為65.2%,預計203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將超過70%,并將在2035年前后達到75%以后逐步趨于穩定。從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2010-2020年我國人口進一步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集中,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地區人口外流,全國2896個區縣中,有1507個區縣人口凈流失,比重達52%。這符合人口城鎮化的發展規律,國外城市區域發展實踐也是如此。未來隨著全國人口規模的減少,人口區域分布格局將進一步分化。
人口規模紅利仍在,人口質量紅利加速釋放
盡管我國人口發展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未來相當長時期,人口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的人口規模紅利仍在,而人口素質提升、國際人才增加的人口質量紅利加速釋放,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
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和宏觀背景長期不變。我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這一態勢將長期保持。根據聯合國2022年的預測,在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2035年,總人口將保持在14億左右,到2049年仍有望保持在13億。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伴隨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有利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二是勞動力資源規模龐大的紅利長期持續。按照國際通用的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統計標準,2020年我國有9.68億人,2035年保持在9億人以上,比目前歐洲人口總數還要多1.5億人,接近美國現在總人口的2.7倍,勞動力資源依然極為豐富,勞動力資源紅利將長期存在,能夠支撐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增加,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為延遲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提供了可能性。
三是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才紅利加速釋放。2022年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7.0%;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全球第一,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6%,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655萬人,比上年增加225萬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未來幾年還將繼續增加。另外,近年來我國國際人才流動的方向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海外人才紛紛回國,改變了過去留學生出去多回來少的狀況。2017-2019年學成回國人員增速均值為10.31%,2020-2021年增速均值為34.46%。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人。科創產業發展、宜居環境建設、政策開放度提升等,使我國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逐年提高,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積極實施人口高質量發展戰略
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人口的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人口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又是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積極實施人口高質量發展戰略。
一是全面實施支持家庭生育的政策措施,從根本上緩解人口年齡結構過度失衡問題。我國人口國際遷移規模占比較小,人口期望壽命在持續增加,調整人口年齡結構的關鍵因素是生育。盡管生育水平調整見效較慢,但影響長遠。要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生育水平,扭轉生育意愿低、生育水平低、出生人口少的“兩低一少”現象。要在大中學校和社區、企事業單位廣泛開展人口國情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我國人口發展的形勢和可能帶來的影響,發動廣大育齡人群積極生育。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的總體要求,按照各地實際情況細化促進生育水平回升的政策措施,包括生育和養育津貼制度、撫養孩子稅收減免制度、購房資格認定、購房公積金和商業貸款制度、公租房配租制度、治理不孕癥費用納入醫保等,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要保護女性就業權益,對于雇傭女職工超過一定比例的企業給予獎勵,鼓勵企業為女職工生育和養育子女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二是以教育現代化提升人口質量紅利,為國家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盡管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在持續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現代化發展的人才和人力資源需要。要加快教育現代化,把教育強國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一方面以人口質量的普遍提升替代人口數量減少特別是勞動力數量減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精準的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三是大力引進緊缺的國際人才,實現人才的國際化。吸納國際人才移民是增強國家社會經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世界各國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我國要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引進人才是構筑核心技術優勢的重要路徑。
四是順應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化規律,實現人口和產業布局優化。在人口城市化水平持續提升、全國人口規模減小的大背景下,我國要適應人口和產業空間布局演變規律,把人口和各類社會經濟資源進行適當集聚,以釋放發展動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以各級城市群為重點發展區域,提升人口和經濟的承載能力,實現城市群內部大中小城市協調。要加快進城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把流動人口作為促進生育水平提升、勞動力資源供給、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資源。對于人口持續流失的城市和地區,要縮減城市空間和產業發展規劃,以人均指標的提升替代規模擴張指標。縣城是農村人口城市化、城鄉協調發展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樞紐,要做好人口、空間、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規劃、建設和供給。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