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回信,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強調,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蘇州市始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探索形成了具有蘇州特色的垃圾分類新模式,取得了新成效,在住建部最新一輪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考評中蘇州名列前茅。昨天,在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垃圾分類“蘇州模式”專題展示,一系列經驗成為示范。
今年6月1日是《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三周年紀念日。在“新時尚”變為“新常態”的三年間,蘇州遵循“黨建引領、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面發動、全民互動”,全市5354個居民小區全部實行定時、定點、定人督導“三定一督”模式;實現“投、收、運、處”全流程、全場景智慧管理,全鏈條、多維度以“智”促“治”,打造了具有蘇州特色、國內領先、可持續發展的垃圾分類生態圈。
全要素智慧賦能
管理決策更加科學高效
從每家每戶的垃圾投放,到專門隊伍規范收運,再到各種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近年來,蘇州生活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搭上了智能化“快車”。
《條例》施行之際,蘇州便建成了“互聯網+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依托這個平臺,如今,蘇州已基本實現了智能決策輔助、全面科學考評。
精準管理,首先要“摸清家底”。為此,蘇州市城管部門牽頭建立了一體化智慧數據庫,為所有垃圾分類處置設施設備及管理信息建檔,將數據入庫。這個搭建在蘇州市城市管理局的數據庫里,全市15000個投放點、8000余輛收運車輛和所有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的基礎信息一覽無余。對這些數據的掌握運用,有效推動了服務升級和精準、精細、規范管理。
在此基礎上,蘇州利用大數據、云計算、AI(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了垃圾分類智能化分析艙。依托分析艙,蘇州市城市管理部門能快速運用數據查證、圖表應用等功能,分析分類準確率、各類垃圾占比、數據匹配度等,各個區域的分類質量、垃圾收運狀態、設施運行狀況均能實時掌握,從而為下一步垃圾治理工作的決策部署提供支撐,提升效能。
為了推動常態長效管理,今年,蘇州又探索形成了一張引導多元共治的多視角考評圖。這是一個在將管理部門日??己?、第三方巡查、行業考核等監管數據同步接入系統后,建構起的綜合評價模型。它就像一個“智能參謀”,依據綜合考評信息,對全市各類場所分類情況進行實時評估,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
全流程科學管控
為閉環管理提能增效
“投、收、運、處”,對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流程閉環管理,蘇州有一系列及時、科學、有效的管控抓手。
“您好,袋內混有3種其他垃圾,請繼續分揀?!痹诔J烨贃|雅苑小區的垃圾分類驛站,“AI垃圾分類督導員”正在用語音“喊話”,提醒居民正確分類。這位小區里的新成員,每天針對居民垃圾錯投、混投、亂丟等不符合生活垃圾投放規定的行為,進行識別、自動抓拍取證發出語音提醒,倒逼居民提高垃圾分類精準度。自2022年11月啟用智能設備以來,琴東雅苑小區成為蘇州常熟首個無人督導的小區。小區內垃圾驛站配備了觸摸式操作屏、攝像頭、封閉式柜體等,讓“分類人人參與”“過程有理有據”“環節循環可控”。
為了提升源頭分類質效,近年來,蘇州越來越多居民小區進行了“智治”探索,小區在生活垃圾投放點通過安裝稱重設備、視頻監控,實現源頭數據實時采集、居民投放行為自動識別,通過對數據分析研判,為源頭分類成效評估提供可靠依據,也為后期生活垃圾計量收費打下了基礎。
“前端分得好,中端運得清”。在生活垃圾收運環節,蘇州市整合配強了分類收運隊伍,建立完善了全市“不同隊伍、不同車輛、不同頻次、不同去向”的“四不同”分類收運體系,有效解決“混收混運”難題。同步建立的收運監管平臺,采用“信息化+智能化”雙管理模式,收運服務線上簽約,收運情況實時監控,實現了智慧調度管理。
末端設施先行,是助推全鏈條建設的堅實后盾。依托信息化手段,蘇州通過對運行工況、環境數據的全面感知、智能監測,實現了對終端設施的無死角監管。比如,蘇州市廚余垃圾處理項目,通過建設“全過程監管信息系統”,全天候監測工況數據和環境數據,將此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終端處理項目。
目前,生活垃圾“三增一減”趨勢明顯,其他垃圾處理量減少,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收運量增長。
全維度精細管理
共建共治提升獲得感
“新常態”面臨“新問題”,以信息平臺作為“新引擎”,蘇州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解決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的難題,驅動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多年,“回潮”現象時有所見。在蘇州,居民分類參與率低、亂丟垃圾等問題同樣突出。為此,蘇州通過大數據分析居民小區日常分類、現場監控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方案,采取合理設置分類投放設施、優化投放時段等舉措。同時,針對市民大件垃圾投放難等問題,蘇州創新建立了大件垃圾免費清運機制,形成“線上預約+上門回收+集中處置”服務模式,實現精細管理和便民服務雙突破。
聚焦薄弱環節,全市各地“一地一策”進行靶向督導和執法管理?!稐l例》施行的三年間,全市教育勸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96.6萬起,行政處罰45.3萬起,以“法”促“分”,推動分類制度落地見效。
“人人都是垃圾分類的第一責任人”,三年來,蘇州將推進“美麗蘇州”全民共治共享作為重點,不斷拓展公眾參與監督評價的渠道。在“蘇周到”App上設置“垃圾分類”專欄,在“微城管”公眾號上打造“垃圾分類大家管”平臺,推動公眾積極評價成效、反映問題,相關管理部門限時處理、及時反饋,共同提升公眾在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上的獲得感、滿意度、幸福感。(蘇報記者 肖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