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圍繞“以學正風”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大興務實之風”。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求真務實更是根基所在,理應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多“吃梨”多“解牛”。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習近平總書記于浙江工作期間,在基層調研時如此指出。調查研究重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身子沉下去多“吃梨”,才不致“閉塞眼睛捉麻雀”。“吃梨”就要親力親為親身赴,但不是坐車上轉轉、隔玻璃看看、喝茶水聽聽、拍腦袋想想、憑經驗講講的“擺拍”。以“彎腰稻穗”的姿態,撩起褲腿深入田間地頭、邁開步子走入房前屋后、轉變角色融入茶余飯后,方能在調查研究中有更多的知根知底、感同身受,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多“吃梨”細品味,形成對問題的全面深刻認識,開出良方、解決問題的基礎才扎實。
奔赴一線“山海”,打撈實情“活魚”,是烹飪干事成事“大餐”的前提;善于調查研究,繼而解決好“急難愁盼”,賦能高質量發展,才是目的所在。近的遠的都去,好的差的都看,表揚批評都聽,用實實在在行動做到“身入”“心入”調查研究,多“吃梨”以摸實摸透情況,在基層一線嘗出當前發展面臨的各方面問題的“味道”是一方面。但是“吃梨”不能囫圇吞,得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找到本質和規律,以便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強化調查研究成果轉化中,將政策建議執行、推動和落實到位。
發現問題不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有人先入為主,帶著論點找論據,把調研變成結論的預設;有人調而不研,裝一包材料回來,匯報一下草草了事;有人高談闊論,調研報告看似漂亮,里面卻沒啥干貨……如此“調查研究”,既缺乏分析問題的真知,也很難有推動解決問題的真績。庖丁為梁惠王解牛,順著肌理運刀,絲毫沒有阻礙,刀用了十幾年還鋒利無比。梁惠王贊嘆地問:“你的技術怎么會這么高超呢?”庖丁答道:“平生宰牛數千頭,久而久之也就熟能生巧,目無全牛而游刃有余了。”庖丁的解釋,其實就蘊含著做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多做調查研究不是多“刷存在感”,而是堅持問題導向,把“打破砂鍋問到底”作為方法論,走深走實走出成效。多往重點項目、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前沿徒步走,現場看、隨機點、當面聽、直接問,把發展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找出來。開動腦筋細思量的同時,更要甘當小學生、拜群眾為師,在共商共討中使“牛”的骨骼、經絡、關節了然于胸,使下刀有準頭、運刀更絲滑。一頭一頭“解牛”是基礎,還要把“牛”聯系起來,歷史地、辯證地看,合并同類、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方能目無全牛,讓調查研究為發展賦能。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說千遍,不如行一遍;千萬次實踐,才能游刃有余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有效破解問題的主攻方向,帶動全局工作,推進事業全面發展。多“吃梨”多“解牛”,善于調查研究并應用成果,真正讓調查研究成為我們的“看家本領”。(丁鐵)